热烈祝贺陕西茶人张淑珍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热烈祝贺陕西茶人张淑珍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集中表彰了一批中共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中,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淑珍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扎根山乡 改写茶叶栽培史

商南地处全国西部茶区最北端,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虽受低温降雨量偏低的限制,生产量小,单产较低,但茶叶内含有效成份高,并且不使用任何农药,茶叶品质极佳,加之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在各生产环节严把质量关,形成了商南茶“香高、味浓、回甜、耐泡”的显著特点,也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赞誉。而在1970年以前,商南不仅不产茶,而且根据当时的栽植理论也是不可能种出茶的。

根据传统理论,茶叶生长在北纬30°以内、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的南方。商南县地处北纬33°6’至33°44’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只有800毫米左右,商南人正是在张淑珍的带领下,用事实突破了茶叶栽培学的传统理论,将茶叶种植地向北推进了300多公里,不仅改写了商南不产茶叶的历史,也改写了中国茶叶的栽培史。

1961年从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张淑珍,抱着立志山区的远大志向来到秦岭南麓的商南县,“一山来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坪”的环境让她思考,如何解决最要紧的生存温饱和老百姓的生财之道。1970年,张淑珍与当地农民一道将50公斤茶籽点种在60多度陡峭的山坡上,建起了商南县的第一座茶场,后来成为知青点,改名知青茶园。1975年,张淑珍负责的茶场首次向国家缴售商品茶250公斤。

事必躬亲 打造陕南茶品牌

张淑珍与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郭建军合影

茶叶在商南扎根了,如何打造它的优势,使它转化为给农民带来利润的商品,又成了张淑珍苦苦思索的问题,相对南方,商南县属半干旱性气候,茶叶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利于积累养分,且无污染。这正是商南茶的优势和品质所在。只要在采摘、加工上下功夫,就能发挥优势,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

为此,张淑珍从播种到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事必躬亲,一丝不苟。收获季节,她披着晨露钻进茶林,亲自采摘,以身施教,生产加工,她站在高温炉前,动手操作。一番苦功终于研制出韵味久长、浓香回溢的商南名茶——商南泉茗。1986年,“商南泉茗”通过专家鉴定,专家们给香气打了满分,叫高香型茶,并总结出“汤绿耐泡,滋味浓厚,回味甘甜,香气清高”的特点。

大胆探索 成立茶叶经营体

采茶工分拣鲜叶

1985年商南县供销社要退回卖不动的1万公斤茶叶,张淑珍咬咬牙以一半的价格收回,一番加工复制后,试着推销。没想到,仅用了两周时间就全部销完。这给了张淑珍极大地触动和启发,商南的茶叶卖不动的症结是产销脱钩,如果成立一个茶叶销售公司,把农户的茶叶组织起来直接面对市场,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她随即把这个想法交给茶农,征求他们的意见。几天后,36份要求加入茶叶销售公司的申请书接踵而来。

当年3月,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成立了,由茶农种茶,茶场初制厂加工,联营公司精选、包装、销售。此外,联营公司还负责茶农的技术服务,物资供应,茶场建立等业务。同时还建立了统一生产计划,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定价收购,统一系列加工,统一包装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的经营管理体系。各茶场和种茶大户自愿联合,独立核算,把技术服务、物资供应、基地建设、复制加工及茶叶营销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科、工、贸相结合,“市场+协会+公司+基地+茶农”紧密相连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格局。

至2020年,商南县建成25万亩茶园,年产6500吨,产值10亿元,商洛市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