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军,出生于浉河港茶乡,现任文新茶叶公司总制茶师,自1988年开始师从何家寨汤永成师傅学艺,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九九七年他入职信阳市文新茶叶公司担任制茶师傅,工作期间,他坚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传统炒制技艺”的,结合信阳茶品质特点,研究出一套成熟的茶叶炒制工艺标准,同时他还敢于创新,探索传统工艺与机械化工艺的结合,带头研发建设了信阳第一条全清洁化、机械化信阳毛尖生产线。为让信阳毛尖炒制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他实施传帮带,先后在公司和社会授徒达100余人次,为信阳茶加工后继有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
他2014年4月在信阳市平桥区举办的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茶大赛中荣获“特等奖”;2018年4月在信阳市举办的“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19年4月在信阳市举办的“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4月被信阳市人社局授予“信阳市技术能手”称号。
他总结的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非常讲究,他注重传统与创新结合,炒制的茶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按照其传承技艺从原料开始就严格把控,鲜叶采摘需在晴天进行,要及时、分批、按标准采茶,不采老,不采小,不采马蹄叶(鱼叶),不采老枝梗;鲜叶达标方可进入加工环节,基本工艺流程为: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拣剔—再复烘。他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独到要领,突出的技艺特点为四点:
一、生锅温度要高,生锅是信阳毛尖品质形成的关键,对火候把握十分重要,传统一般掌握为嫩芽叶锅温160℃,老叶锅温140℃,他总结出了超常规+10℃生锅炒制法,即嫩芽叶控制锅温170℃,老叶控制锅温150℃,此法在掌握第二要领的前提下可迅速去掉茶青味,钝化酶活性终止氧化;
二、挑抖翻炒要快,+10℃生锅法,必须随时掌握茶叶在锅中变化情况,鲜叶进锅即迅速挑抖,臂力与腕力协调,由轻到重,灵活翻炒,达四五成干转入“熟锅”整形;
三、熟锅理条掌力要稳,用力要匀,“熟锅”一般保持锅温80-90℃,生锅茶刚入熟锅时,要用茶把继续轻揉茶叶,待茶条稍紧开始“赶条”,当茶条紧细度初步固定不沾手时,即用手掌向下呈八字形与腕力结合“抓条”,抓条时要保证熟锅叶平铺掌面,掌力要稳、力度要匀,使茶叶从小指部位带入手中,再沿锅带到锅缘,并用拇指捏住,离锅心13-17厘米高处,借用腕力将茶由虎口处迅速摇摆甩出,使茶叶从锅内上缘顺序依次落入锅心,实时掌握茶叶水分情况;
四、“理”至七八成干时再出锅“烘焙”,烘焙时温度控制60-90℃,经初烘、摊凉、复烘再经人工拣剔,把成条不紧的粗老茶叶和黄片、茶梗及碎末拣剔出来。然后再复烘,使茶叶含水量降至5%以下即可进入低温存储环节。按照他传承总结的技艺,炒制出的信阳毛尖茶突出了六大特征即:毛尖有毛、细小紧直、嫩绿油润、汤色明亮、香气清高、滋味甘甜。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他通过理论传授、现场教学、师徒传帮带和走出去考察学习等手段传承培养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技术能手。一是理论传授: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要领,整理成技术资料,建立了信阳毛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经常开班培训技术人员,凡是信阳毛尖核心发源地区域茶农和文新公司员工均可免费参加学习;二是现场教学,在茶叶生产季,他亲自深入生产加工一线,边做边教,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师徒传帮带手段培养梯队人次,打造了一批信阳毛尖茶制作核心技术能手;三是交流学习,他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倡导创新提升技艺能力,他先后请教国内知名茶叶加工研究专家刘勤晋、刘仲华、郭桂义等教授现场指导,并先后带技术团队到其他产茶省份加工厂取经,把外省绿茶制作的先进经验结合到信阳毛尖制作技艺上来。在他带领下,有30多名学员按照传统制作技艺建立了信阳毛尖茶加工坊,起到很大的反响,由于传统技艺技术过硬,有利于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带动了学员发扬传承技艺的热情,并带动了一批茶农依托技术增收致富。他先后培养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师100余人次,部分人员成为当地有名的炒茶能手。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