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军:杭漂“新茶人” 深耕中国茶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李晓军:杭漂“新茶人” 深耕中国茶

李晓军,1982年生于安徽芜湖,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会长,国家一级评茶师。2006年来杭创业后,他先后获评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杭州市高层次B类人才、浙江省省级“新农匠”,杭州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茶,产一季,卖全年。李晓军一年四季都不停歇。

创业18年,他已从朝气蓬勃的大学毕业生,变为打法精准的商海新贵。有人说,他是个天才,靠一片小小的“叶子”怀揣1200元起家,创业第五年,公司营收就破亿元,如今稳坐各大电商平台茶类目销量宝座,年交易额4亿多元,他个人也集国家、省、市各级荣誉于一身。

李晓军笑了,呷一口茶,说自己并不特别聪明,也不格外神秘,他做的,始终只是印在公司LOGO下面那句朴素的话——“实实在在做好茶”。

创业 “蓄谋已久”

李晓军,一个绝对的行动派。

15年前,从安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的他,才刚拿到毕业证,面对老家父母声声“回来考个公务员”的呼唤,他充耳不闻,跑到杭州租下了8平方米的小房子,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创业历程。

说他“蓄谋已久”,一点也不为过。刚进大学,李晓军就定下“创业”的目标。他会给任课老师提前打“预防针”:“课余需要自学与实践创业技能,如果太累,上课可能会困得睡着,请一定见谅,该掌握的课堂知识我保证都会掌握。”幸运的是,对于这位信誓旦旦的毛头小伙,一众教授都很支持,还会为他补课“开小灶”。果不其然,李晓军课业没落下一点。

大学课余,李晓军自学最猛的,是计算机。他懂得学以致用,在校外租房开设IT工作室,一边接单组装和维修电脑,一边搭建服务器下载影视资源租给周围网吧。这段经历让李晓军初尝行商滋味,一年赚了两万元,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而李晓军跟茶的渊源,与两个人密切相关: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位在安徽挑担子卖茶起家的小茶商,对各式国茶耳濡目染;另一个是他大学期间最喜爱的教授时维静。起初,在大学攻读中药系的李晓军想做中药材,这位中药学教授却在课上把唐代医学家陈藏器写在《本草拾遗》里的一句话拎了出来:“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这让李晓军重新认识了茶。

原来,呷一口茶,身心俱益。毕业前4个月,一个清晰的创业目标在李晓军心中萌发:“让更多人喝上更多的中国好茶”。 这位有目标信念且坚定奋斗的年轻人,为未来准备时,一切似乎都顺风顺水。2006年7月的第一天,李晓军毕业了,他迫不及待提着旧行李箱,怀揣1200元钱,坐上了驶向人生下一站——杭州的列车。

借助互联网,革新传统茶业模式

当正式告别校园,走进社会大熔炉,李晓军如利刃出鞘。但他明白,尽管“蓄能”多时,创业之路也并不会一帆风顺。

为什么选杭州?“这里有流传千古的好茶,还有冉冉升起的中国互联网。”李晓军回忆,彼时,杭州这个未来的“数字之城”已初露头角,这里,随互联网一道“破土而出”的,还有电子商务和大批创业者。李晓军也要做个时代“弄潮儿”。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我要革新传统茶业模式,让茶农和消费者中间没有层层茶贩和代理,让一杯好茶更富民、更亲民。”乘着互联网电商的东风,他马不停蹄开始收茶卖茶,汗水滴落,订单逐渐变多,备货也不断加码,2006年底,创业半年,李晓军的网店总销售额有4.2万元。

突破,是李晓军一直喜爱琢磨的事。他观察网店详情页和留言后发现,很多人看了、问了,却还是迟迟下不了单。“我‘死缠烂打’问来电话号码去电询问,原来,网上是‘无实物买茶’,许多人对品质还是将信将疑,毕竟那时退货的运费也不便宜。”

不破不立,为了打消潜在客户的顾虑,李晓军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他在店铺详情页打下一段话,邀请消费者下单“三泡三尝”,如不满意,7天无理由退货,来回运费由网店承担。

这一举动带来了神奇的效应:以往每天都会有的十几个退货订单反而不见了,销售额还暴涨十倍多,第二年的销售额达到109万元。他的成功引得电商平台方展开研究,为形成覆盖更多网店的“7天无理由退换货”制度提供了宝贵借鉴。

2008年8月,“艺福堂”在杭州滨江区注册成立,很快迎来了挑战:国家新规,下一年起,企业如无生产许可证就不允许卖茶,李晓军谋划中的“自建茶厂”目标被提至眼前。

所幸,他也是个急性子,立刻迈开腿辗转多处,为厂子落了址。而要申请生产许可证,至少需要两位专家签字,认证产品质量标准。李晓军以“踏平杭州茶叶研究院门槛”般的执著,不断上门请人,打开了局面。

如今,“艺福堂”已陆续建成3座茶厂,拥有200余项产品技术专利、数十项国家和行业标准,联结省内50多万亩茶园,年生产茶叶超1400吨。而李晓军,也成了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要做南方“嘉木”

“创业多年后,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改变,是性格慢了一点。”站在新楼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李晓军为记者递上一杯现泡龙井,放松了下来。

他在“艺福堂”里给自己起了个花名——嘉木。出自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李晓军说,浙江的大山里有许多百年老茶树,生生不息,他喜爱登山探茶,在公司推行“山峰文化”,常带队爬山。

“只要停止胡思乱想,不被乱花迷眼,埋头一步一步迈开腿,坚定地朝前走,你就一定能到山顶。”李晓军说,自己也曾被眼前的“机会”迷了眼,想过走股改、拿投资,但最终还是决定慢一点、稳一点,做活得久的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竞争。他想通过登山告诉员工,“艺福堂”要做南方“嘉木”、百年茶企,“我们不着急,一步一个脚印,守得住初心,才做得好茶。”

“如果把创业比作钓鱼,以前,是拿起鱼竿就钓鱼;现在,是要把船开到水深处,才能钓到鱼。”在茶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李晓军冷暖自知,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开船的人”。“目标明确的船队,从来都不会迷失方向。”他说。

一罐半斤100元的“口碑龙井”,是李晓军带队打造的一款“口粮级爆款”。它的背后,正是李晓军坚守“让更多人喝上更多的中国好茶”的初心。把品质做上去、把价格打下来,他用一个国家发明专利,让茶叶以较低成本实现“奶粉级保鲜”,解决了绿茶常温储存容易变色、品质变差的问题。如今“艺福堂”做的“中国人的口粮茶”已走出了国门,成功打入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市场。

“艺福堂”每个季度都有10余款产品上新。市场对方便即食又健康的产品很热情,李晓军就带队挺进新茶饮、新茶食的赛道,紧紧围绕茶将产品做细做深。现在,这一板块正保持着高增长,成为“艺福堂”这艘大船稳健发展的有力支撑。

“人生如利刃出鞘,方向和力量缺一不可。我这一生就做一件事,那就是实实在在做好茶”,李晓军把这句话印到了艺福堂茶罐上,也始终刻在自己心上。

来源:浙江日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