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松:以茶兴村 带头深耕家乡沃土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何松:以茶兴村 带头深耕家乡沃土

山路蜿蜒挂山嵘,满目青翠正葱茏。云雾沃土茗茶出,馨香佳味藏山中。初秋时节,来到德江县泉口镇水塘村的茶叶基地,笔者感受到的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炊烟袅袅、茶香飘逸的乡村生活。

“黄金芽”为水塘披上了美丽的盛装。

“近年来,水塘村通过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小康之路……”村民们谈起家乡的茶叶产业,个个脸上洋溢出丰收的喜悦:“茶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何松的努力,是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何松(右二)现场了解茶叶长势情况。

何松是水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德江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近年来,他始终坚持“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信念,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带领村“两委”及全村群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千方百计克服茶叶产业在种植、管理、加工和市场中的困难和问题,成功走出一条激发活力、共同富裕的茶叶产业发展之路。

回乡创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水塘村地处德江、遵义市务川两县交界处,距德江泉口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国土面积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辖9个村民组,196户854人。该村由于地处偏远、山高坡陡、水源奇缺、土地贫瘠,散落在大山间的土家人过着刀耕火种、望天吃饭的日子。自古就有“水塘山高石旮旯,红苕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怀胎十月生娃娃”之说。

“黄金芽”为水塘披上了美丽的盛装。

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成了水塘村群众生活的主要来源。2016年,刚高中毕业何松与村里的其他同龄人一样,卷入了外出务工的热潮,并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灯饰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走上了管理岗位,月薪达8000余元。

2018年初,何松回家过节,听父亲谈起与其他几位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合伙种植的140余亩“黄金芽”茶叶,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和管理技术,真是举步维艰,收益无望。村里组建的德江马耳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面临解散。

村里的田子进谈起茶叶产业就直摇头:“这几年,茶叶产业亏损大,实在无法再发展下去,还是外出务工挣钱来得快……”。

何松(右一)在现场学习茶叶加工技术。

何松听了大家诉得苦,心里思绪万千,一时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他通过逐户走访了解,分析茶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最终决定放弃在外每月8000元的高薪收入,回乡接管村里的茶叶产业。并重新组建了德江民源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发展茶叶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何松支书人年轻,有文化、有见识,要不是他回来接下村里的‘烂摊子’,我们几个(合伙人)投入的几十万就打了‘水漂’……”村民田稳谈起何松接管茶园后的感受,脸上挂满了感激的笑容。因为他种植的40亩茶园今年喜获丰收,亩均收入3000元以上,总产值突破12万元。

如今,有了何松带着大力家干,村里的茶叶重新恢复了生机。2020年,水塘村83户贫困户381人,通过种茶增收和在茶园内就近就业挣钱,实现了如期脱贫,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分户管理探索发展“新路径”

“茶叶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前期投入大,如果按大户带动的发展模式,每年仅劳务开支就会拖下不小的债务……”最初,接管村里的茶园,面临因资金问题,存在的管理难、投入大的状况,何松盘算着如何改变当时的大户种植模式。

何松认真分析以前几位合伙人茶产业失败的原因,通过听取群众意见。最终,决定把已种植的茶园按土地权属分配给群众分散管理,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在管理技术、物资采购、生产加工等方面由合作社统一指挥调度,确保了茶叶在管理中的技术、标准、采摘“三统一”,确保全村茶叶品质、等级标准一致。

何松在田间地头向群众传授茶叶管理技术。

由于没有技术,何松除参加县里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自掏腰包,组织群众多次到浙江安吉、遵义湄潭及周边县“取经”学习,将掌握的技术手把手传授给村里的其他农户。

采用分户管理模式后,何松有了更多精力放在自家茶园管理上,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质量。2018年,他自家的部分茶叶开始投产,销售茶青收入4500多元。

虽说只有4500多元的收入,但因为水塘村气候、土壤适宜种植茶叶,所产“黄金叶”茶叶口感浓厚,滋味馥郁,茶香持久,其氨基酸含量较高,味道甘甜、清爽。销售价格却比其他茶叶价格高了不少。  

何松在现场了解育苗情况。

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种茶的信心更足,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发展茶叶产业。

“有了何松这样的年轻人带着大伙干,我们种茶也少了许多顾虑……”村民田宏友告诉笔者。

当年,何松在接管村里的茶园时,田宏友的5亩茶园在杂草中变得荒芜。后在何松的科学指导下,精心管理,茶园有了收入。田宏友尝到了甜头,逐年扩大规模,现有茶园面积达12亩。

如今,村里的不少群众像田宏友一样,尝到了茶叶产业带来的甜头,逐年扩大茶叶种植规模。目前,全村已有31户种植茶叶,茶园种植面积达950余亩,实现了全村人均种植1亩茶的目标。

茶叶发展起来了,何松在村里影响力增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2021年,先后被推选为水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德江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

履职尽责茶叶种出“新希望”

“茶苗种植起来了,只是走出了产业发展第一步。如何提高茶叶产业的附加值,确保茶农稳定增收,还得在茶叶加工、销售方面做文章……”谈到如何做大茶叶产业“蛋糕”,何松底气十足。

修建茶叶加工厂、安装茶叶生产线……至少需要上百万的投入。

水塘村茶园基地吸引当地群众采摘茶叶务工。

作为刚在茶叶产业上起步的水塘村群众,根本无钱投资修建厂房,更没有更多的钱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作生产、加工指导。

2021年,在德江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何松就提出了《关于以片区为单位修建茶叶加工厂房的建议》,引起了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盘活了毗邻先洋村的闲置茶叶加工厂房及生产线,就近解决了水塘村茶叶加工面临的困难。

为了解决茶叶加工中的技术难题,何松先后跑到了遵义市凤冈、湄潭及县内的平原、合兴等地考察,学习茶叶加工技术,但由于都是传统的绿茶生产线,在加工流程上,与水塘村“黄金芽”生产流程存在一些差别。

后经别人介绍,聘请到浙江安吉的杜中和老师为技术顾问,现场指导茶叶工艺加工,并与浙江茶商张惠勇达成一体化加工、销售协议。由水塘村茶农负责统一采摘、杜中和负责加工生产、张惠勇负责市场销售。同时,水塘村派出人员全程参加茶叶生产加工,学习相关技术。

通过与杜中和、张惠勇二位专家、茶商的合作,水塘村搭建了茶产业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有效提升了水塘“黄金芽”茶叶的附加值,为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

水塘村群众在茶园务工挣钱。

今年春夏两季,水塘村茶叶基地采摘的9000余斤“黄金芽”就地加工干茶,并一次性销往浙江、福建等省外市场,实现销售收入140多万元。

何松和村里的田祥、田稳通过现场参与加工实践学习,基本掌握了“黄金芽”生产的流程和技术。

谈到下步茶叶产业的愿景时,何松自信满满:“凭借水塘村茶叶品质好,距离县内的洋山河景区、泉口万亩草场景区近的优势,下步将走好‘茶叶+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搭上旅游产业发展‘快车道’,把水塘茶叶推往更远的市场……”。

今年初,何松在德江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开通高山至泉口万亩草场公交车路线的建议》,被该县人大常委会列为督办件,县交通运输部门正在抓紧完善相关手续,预计在9月底开通高山至泉口万亩草场的客运公交,为加快推进泉口万亩草场的旅游业发挥关键作用,水塘茶叶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市场。

据介绍,水塘村的950余亩茶园有望到2016年春全部进入盛产期,可实现年均收入1300万元以上,仅茶叶产业实现人均收入突破1.5万元。

何松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人大代表为民服务的本色。他通过不懈努力让水塘的茶叶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找到了突破口,彰显了人大代表担当作为。

来源|德江人大

作者|张运典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