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幼英:探索茶树花中的世界
文 | 徐金玉
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 屠幼英
现在,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这既包括饮用的茶,也包括护肤品、日用品中的茶元素,更多的品牌将茶作为健康的添加元素,茶叶深加工产业日益庞大。但作为消费大众,我们更多习惯的是直接享受科技成果,却很少关注科研工作者为此奉献的背后故事。
就像茶,从树种到饮品再到深加工产品,无一不凝结着他们默默的艰辛与血汗。一叶一世界,这是一个属于科研工作者的世界。
为了茶多酚,她摘掉了胆
每次见到屠教授,她总是笑眯眯的。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全国十大优秀科技工作者之一的屠幼英,笑着用几个惯用的词总结三十多年的科研经历:感恩、爱、感动、正能量、发现的眼睛、思考的头脑、创新的精神、求是的态度、勇敢的心……
“做科研,少不了感恩、感动和爱。尤其是茶行业的老科学家,他们身上的使命感,始终抱有的家国情怀,特别让我佩服。”在屠幼英看来,一个人不能只有养家糊口的小世界,在学习知识以后,更应思考如何利用它来回馈社会。“我常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你能够给予茶行业什么?”
以身作则的屠幼英,从加入科研队伍以来,就时刻为此践行着。
1992年,茶多酚作为我国茶行业最领先的科研成果,赢到了世界的瞩目。韩国太平洋公司因此下了订单,一次订购18吨,这也成为了中国茶多酚出口的第一单生意,意义非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将生产这一重任,全权交到了30岁的屠幼英和她带领的技术团队身上。
由于没有前期的案例可以参考,所有的过程都要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屠幼英自己摸索。“我们共有4个车间同时生产产品,当时的生产条件差,不像现在都是自动化,那些产品的进展都要一样一样看,需要通过无数次实验进行测算,哪个车间生产出一批来,我就要马上过去检测。”屠幼英说,“当时身上的责任很重,这不仅是一次跨国贸易,体现了中国茶行业的尖端技术,同时,生意一旦失败,研究所三年所有的收入都将泡汤,还要因此欠下债务,每一锅的料是多少人的工资啊。”
就这样,屠幼英始终坚守岗位,整整3个月她几乎没有合眼。到项目快完成时,她连路都快不会走了。当听到对方确定产品合格的消息时,疲劳过度的她瞬间瘫倒在地。被紧急送入医院后,被诊断为泥沙型胆结石,由于情况严重,当时的最佳解决方案就是——拿掉胆。
即使这样,屠幼英却说:“我其实感觉自己很幸运,并常反省自己,如果是现在,我会不会有这样的胆略或者魄力,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30岁的年轻人。”正因如此,她心怀感恩,感谢领导的信任和支持。“这为我后期再做其他的研发工作积累了经验,是一次特别好的锻炼。”
在屠幼英看来,付出就是回报,即使有些付出,是需要牺牲一些利益的。
“茶黄素是我们的另一个科研成果,全世界只有我们可以达到批量合成。而且我们做到了单体分离,1毫克的市场价值已达到800元。但我们没有选择赚取这桶金,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让国家一直处于这项科研事业的前沿。”屠幼英说:“从事科研教学,我们的财富是学生,而不是金钱。既然选择这一行,就要敢于承受贫困,我常和学生们说,你如果想要几套房子、几部车子,就不要选择这条路。”
在屠幼英教授团队实验室里,有一台设备,学生们倍加珍惜,因为它是一件特殊的礼物。
2009年,实验室准备搬家,设备都打包好了,结果搬家地点出现问题,一直等了差不多近一年还没搬成。实验室搬家可以拖延,博士生毕业却不能等,他们急需一种设备来完成论文,可恰好当时没有设备能及时使用。
“我当时听说有一家日本公司要撤出市场,正好售卖学生们需要的那种机器,本来价值30万元,他们愿意以20万元现金卖掉。”为了学生,屠幼英找来同样身为教授的丈夫商量。“这笔钱对于我家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没想到,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说咱们掏钱买吧。”
屠幼英听后特别感动:“所以讲,一个人成功并不是只需要他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家庭支持、老师教导。”现在,屠幼英教授的年轻一代学生,也是如此优秀,除了科研任务,他们主动把卫生、报账、实验室监管等承担起来,把这些工作当作是成长的磨练。
“只有一个正能量的团队,科研工作才会更加快乐、顺利。”2012年,他们成功拿到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这是中国茶界第一次拿到该奖项,同年,他们还获颁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到了2014年,他们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在茶叶领域拿到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团队。
现如今,另一个项目正在开花结果。“我们目前正在研究废弃资源——茶树花的开发利用,16年过去了,茶树花现在不仅能吃,而且做成了面膜、沐浴液、肥皂……茶树花完全变废为宝。”
解开茶树花的“冬季密码”
哗啦啦水流声响,屠幼英一如往常地拿起一块绿色的香皂洗手,淡淡茶香缓缓飘来。仔细一看,这香皂里头,还依稀可见茶树花的模样。这样的茶香皂,屠幼英用了三四年,而对茶树花的资源研究,她已做了17年。
茶叶可品,与其相生相伴的茶树花也能喝吗?它有什么功效,还可以用在哪儿?屠幼英的研究,正是要解开这些谜团。
2001年的冬季,正是茶树花盛开的季节。已在浙江大学茶学系任教的屠幼英,第一次将研究目光放在了茶树花上。
“其实,那是偶然一试。我发现茶树花种类和产量很多,但研究者很少。”主要负责茶叶深加工项目的屠幼英,始终思考着废弃资源的利用。她指导一位本科生试着查阅相关资料,论文显示,当时只是有人把茶树花与茶叶做在一起喝,并没有分析二者区别在哪儿。对于这个研究成果几近空白的领域,屠幼英兴趣盎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不妨就做这个。一花一世界,果然如此。
选哪个树种的花,选什么状态的花,用什么方式实现干燥,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系列的选择题。屠幼英笑着介绍,例如鲜花干燥,可以分为冷冻法、真空干燥法、普通烘干等;品种之间,不同品种的花营养成分可能会不同,他们同样需要进行比较花蕊还是花瓣。不厌其烦地试验、比对、分析,他们最后选用了在冷冻干燥法下,露白半开放的浙江鸠坑种茶树花。结果更令人欣喜。
“茶树花有丰富的多糖、多酚、黄酮和皂素等主要生命活性物质,对人体保湿、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防治黑色素、降脂减肥等都有功效,且因为冬季采摘,农残也低。”屠幼英说,答案似乎也是呼之欲出,“茶树花可以用!”
“女儿”长大了
希望在变大,茶树花的研究团队也在不断壮大。屠幼英指导的研究生、博士生陆续加入,研究实验更加紧锣密鼓地进行。
“我们陆续做了很多实验,有时候还要养大老鼠做减肥实验,来看对血脂的改善、抗氧化效果等。”屠幼英笑着说。
生活中,屠幼英亲切地将茶树花和茶叶,称为茶树家中的“女儿”和“儿子”。“千万不要忽视这朵女儿花,她美丽又健康,是一位给你我送来健康的天使。”
2010年,屠幼英团队迎来了研究4年来的第一次“考试”——茶树花作为新食品资源的答辩。现场不少专家对这朵女儿花充满期许。
“虽然当时答辩没有通过,但专家们提的意见非常中肯。例如,茶树花的采摘,对茶叶产量有没有影响,茶叶质量会不会下降等。”屠幼英提起这段往事,语气中并无遗憾,“正是这样的建议,促成了我们更深层次更系统地挖掘,才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经过几年的论证,采摘茶树花,不仅不会影响茶叶的产量,反而能够提高近15% 的单产,同时,能够改善次年茶叶品质。“而茶树花的产量自身也不低,甚至和茶叶产量差不多,这样,即使到了冬天,茶农也有活干,也有收入。”
产业链的延伸也在研究进程中,它从食用到日化产品的价值在不断挖掘。“茶树花可以适量品饮,也可以和茶一起饮用。同时,由于它含有皂素等,我们也探索应用于生活用品中。”如今,这个“女儿”真的长大了。
2012年,答辩成功,茶树花作为新食品资源,可以正式投入市场。如今,茶树花不再只是“庭前花开花落”的一景,在各地企业逐步将研究成果带到生产环节、推出各色产品后,茶树花衍生出杯中的花茶,手上的肥皂,口中的含片,甚至是一片片敷在脸上的面膜……
不是头衔,是责任
又是一年冬天即将到来,屠幼英感慨万千。“一晃儿就有15年了,团队成员辛勤付出的一幕幕,都让我心怀感动。”
如今,屠幼英团队已发表了70余篇国际杂志收录的SCI论文,第一个研究茶树花的博士生杨子银已经成为了中科院的“百人”,现在还在继续研究。“杨子银非常刻苦,有一段时间为了分析数据,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屠幼英说,有一次研究中有个成分做不出来,她为此特意跑了一趟日本,因此事找一位专家请教。
当经费紧缺时,屠幼英也曾想过放弃,但念头都是一闪而过。“能看到茶树花资源利用的希望,我就不能放弃。”
而她身边的支持者,也成了困难时期最不遗余力帮助她的人。
“北京中林绿源茶树花中心主任徐纪英,当时为我们科研投入了30万元,中茗茶树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章成识投入了150万元,还有杭州茗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叶扬等,我内心对他们充满了谢意。也因为他们的支持,我愈发感觉到身上肩负的完成科研任务的使命。”
现在屠幼英依然是走到哪处茶山,都心念着要看花。“云南的茶树花很大,福建的茶树花很香……”提到哪个省份的哪些品种花的特点,她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天。如今,国际上首个茶树花研究中心——中国国际茶树花研发中心成立,屠幼英被一致推举为主任。
“这不是头衔,而是责任。”屠幼英说,“茶树花一定要用起来,这一观点,15年来,我一直未变。希望更多的人都能热爱这朵花、保护这朵花,我们对它的科研,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本文刊载于《中华茶人》第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