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至今,茶文化在中国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一套很系统的文化和知识体系。现如今,我国越来越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茶学专业。那么高校培养茶学人才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更好的传播中国茶文化?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出海观茶》茶学教育系列访谈对话了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王岳飞教授,就我国茶学人才的培养、茶文化的传播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王岳飞,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自1986年9月就读浙江大学茶学系以来,一直从事茶相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工作。
“盛世喝茶”的美好时代已到来
说到中国茶在全球茶产业中所扮演的角色,王岳飞用六个字总结:中国茶,冠世界。据王岳飞整理的一份茶数据显示,当今茶叶遍布五大洲,64个国家种茶,30个国家或地区能稳定出口茶叶,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常年进口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有喝茶习惯。“如今,正是中国茶产业发展最好的黄金时代。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行业发展很快,从原来的小行业发展成为现在体量近一万亿的大产业。”1996年,中国人年均茶叶消费量约250克;2006年,超过500克;2010年约800克;2020年,提高到约1600克。王岳飞认为,中国已经到了“盛世喝茶”的美好时代了,中国人的饮茶量每年都在上升,中国茶的品质和影响力也在逐渐上升。
王岳飞指出,无论量价,国内茶叶销售增速都快于国际市场,茶叶内销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茶内销价格现在已经达到平均130——140元/公斤,出口茶目前价格相对较低,平均5——6美元/公斤。”国内1000多个产茶县都有自己当地的茶品。某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越好,其茶叶消费量和价格就越高。中国名优茶大多用于内销,出口茶目前更多的是大宗茶。“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目前还是以出口中低端茶叶为主,未来还是要往出口中高端茶叶的方向努力。”
需大力培养国际化茶学人才
谈及我国茶学人才的培养现状,王岳飞重点从茶叶生产端、新产品研发端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首先,我国茶园面积占到全球的6成以上,产量占4成以上,但目前从事茶叶种植生产、茶叶制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还严重欠缺,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并输入到茶产业中,可以促使我国茶叶进一步高产优质。茶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拓展茶叶用途,可解决当下茶产业供过于求的问题。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精准响应国家和茶产业对综合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时刻牢记“国之大者”教育为本理念,不断践行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能推动现代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此外,王岳飞认为,我国作为茶叶出口量第二、出口金额最高的国家,还要大力培养懂外语、懂贸易、懂茶叶的国际化综合人才。王岳飞介绍,浙江大学茶学系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三年学业后,优秀学生将有机会前往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加入“3+1”人才培养模式,获取浙大学士学位和国外硕士学位。
向世界传播茶文化展现文化自信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高校设立茶学专业也几乎是中国独有的,“这一专业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中国茶产业服务的。通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可更好的把中国茶和茶文化传向世界。”在王岳飞看来,中国茶学科是与时俱进的,而他所在的浙江大学茶学学科会根据现代茶产业发展而变革调整教材内容,把更多的其它学科(生物、化学、机械、医药等)的知识及现代化的高精尖技术和茶学相融合,从而充实茶学教育,来促进中国茶学教育科研的发展。
茶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专业之一。近年来,浙江大学茶学系立足专业特色与优势,持续开展本科教育的新模式、新机制探索,采用“通、专、跨、国际化”融合育才体系,培养新农科茶学高水平人才;全面践行“人格、素质、能力、知识”KAQ2.0育人理念,凸显了浙江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势,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持续建设一流课程、打造一流教材、引育一流师资、增强一流保障,为一流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茶学系将继续强化内涵发展,通过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协同育人,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浙江大学茶学系不断组织师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现代科技,希望将来为我国茶产业所用。同时,也在世界各地招收茶学留学生,交流学术的同时向世界弘扬我国的茶文化。2015年,由浙江大学牵头,组建了第一届中国大学生茶艺团,赴意大利参加米兰世博会,2017年组建的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茶艺团赴哈萨克斯坦参加阿斯塔纳世博会,向世界推广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还有每隔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大学生茶艺大赛和每年举办的中华茶奥会等大型茶文化交流活动。“把很多中国好茶推广到国外,对中国茶的声誉非常好,也让老外更多的了解中国茶文化和茶科技。”王岳飞说:“这展现了中国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的自信。”
张蕾是第一届中国大学生茶艺团成员,谈及茶艺团的生活,她说:“在茶艺团里我们接受了非常严格的全方位训练,授课的都是行业里的顶级专家,对我们的要求也非常高。那段时间很累,但也很幸福。如今回首那段时光,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形成了个人在茶领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张蕾自创茶艺演示
在多次国际交流中,张蕾发现茶是世界公认的健康的饮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愿意喝上几杯来自中国的茶。“有一次我去牛津大学交流,送了一位老师一只盖碗和一泡红茶。第二天他特地找我说昨天的茶太好喝了,他找了好几个店都没找到一样的茶,后面几天经常与我交流中国茶的制作方法以及它背后的文化。”张蕾认为,中国的茶既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它既是生活,也是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属性,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形式多样,很多国际友人对中国茶热衷其实始于口感,而后逐渐衷于它背后的文化。
另一位学子石慧玲是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茶艺团的一员,她用“可爱、可喜、可为”来概括自己跟随茶艺团在国际交流中的感受。谈及加入茶艺团,她这样说:“茶艺团的人是一群可爱的人,纯粹、赤忱,专注、执着,真心热爱茶文化,更带着一种使命和自觉,我无比希望将这种美好传递给更多人,将中国茶的故事用当代中国青年自己的方式讲述给全世界。”
石慧玲在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现场展示茶艺
在国际交流中,石慧玲收获颇丰,“我们所受到的欢迎、友善、赞许有时甚至超出我们的预料。尽管有些国际友人是第一次接触中国茶,但沟通品饮后,无一不是极为真诚的欣赏:有的喜欢茶的味道,有的喜欢茶器,有的想学习茶艺——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想知道更多茶背后的中国故事。”
不断的国际交流让石慧玲发现这其中大有“可为”。“茶文化的载体不仅仅是茶叶,它的内容也远远超过茶艺,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的广袤、丰盈、包容,让它自古以来就是世界沟通联结的一种方式。今天,我们同样希望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了解,从而因了解而理解而欣赏而尊重。茶和天下!”
王岳飞寄语:
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选择茶学专业,也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浙大茶学系。希望你们将来做世界茶学的顶层设计者,做世界茶叶科研的积极探索者,做中国茶产业发展系统的继承者。中国茶学大有可为!
记者|韩东林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