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暨铖烽,1995年出生于武夷山天心村(慧苑组)制茶世家,现为鸿棉茶业“少当家”。
代表作:鸿运延棉(黄褂岩老丛水仙)
“不同的山场、年份、工艺、品种,都应当有不同的变化。同时,在稳定的仓储条件下,茶叶经过时间积淀,也能带来丰富的变化。这些都是学问,学无止境,乐趣无穷。”
——暨铖烽
暨铖烽最大的亮点,来自于与他对谈时举手投足间的每一个细节。截止目前,作为武夷山新生代茶人,暨铖烽显然是我们采访过的最年轻却又极富想法的一个。
和许多同样作为新生代茶人的“前辈”们相比,他做茶的时间不长。但,令人感慨的是,从2014年投身做茶至今,他历经风雨雕琢,却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不论走多远,从未忘记为何而出发。
当你把他身上的细节放大,便会清晰地看见一个新生代茶人的标签——既有工科男的睿智与稳重,又有年轻制茶师的温度与锋芒。一边一线,一棱一角,一个狮子座的大男孩,正细细打磨着同制茶有关的每一个细节……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我们的交谈,从一泡肉桂开始。“去年的慧苑坑钟厂肉桂,做出了我非常满意的品质。不论是天气,还是采摘标准以及做青、炭焙环节,都Hold在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节点上。”这个点,让我们一下就让Get到了他对武夷岩茶的满满热情。
铖烽是从2014年起正式跟外公和父亲学做茶。也就是这一年,从小就对生物学充满好奇的他,也如愿考入华侨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学习。尽管大学期间功课繁多,但他也都没有落下做茶的活。每年的春茶季,都会特意请假回家里帮忙。
在采访过程中,“学习”一词被他屡次提起。他说,刚开始,对于长辈传授的制茶经验,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随着大学学习的深入并查阅有关茶叶的文献后,他发现很多制茶的原理,都能同课本里的知识一一对应。“书上学到的生化知识,在茶园管理上可以做到生态科学化。而乌龙茶制作相关的生化原理,包括做青环节的生化反应和内含物的转化,都能慢慢地同老一辈所传授的制茶经验融合起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他的制茶技艺进阶神速。2018年,大学刚毕业的暨铖烽,经长辈的重重考核,顺利地接过了鸿棉茶业的产制工作。
鸿棉茶业祖孙三代制茶人,左起暨文富、陈鸿棉、暨铖烽
回溯家族制茶历史,铖烽如数家珍。“我外公陈鸿棉,其父陈茂可为是民国时期武夷山福建示范茶厂等多个岩厂的包头(制茶师,兼有管理职责)。从他起,我们家族就是以制茶为业。
现年86岁的外公,从小跟父亲在当时吴觉农主事的中央茶叶研究所管理茶厂,后又得到著名茶师陈书省先生的悉心指导。”铖烽从小就爱听外公“讲古”,很多事他都记得非常牢。
在暨铖烽接过“衣钵”前,父母——暨文富和陈容一直是家中的主心骨,挑起了茶山管理、茶叶生产、茶厂经营的重担。近30年来,暨文富在岳父的指导下以及妻子的支持下,习得“制作一手好茶”的功夫,并将这份手艺传给了下一代。
名师出高徒。暨铖烽自幼耳濡目染,跟在外公和父亲身边学习评茶、制茶。随着制茶技艺的日臻娴熟,他顺理成章地接棒成为“少当家”。
创新发展,影响未来
今年初,铖烽参加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举办的制茶师学习班,顺利通过考核获得制茶师职业资格。作为鸿棉茶业新一代传承人,铖烽对制茶有自己的理解。“在传承的基础上,需要有所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他认为,在制茶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承老一辈的传统制茶技艺,也要不断思考并探索新的制茶工艺,用心做好茶,才能发展出有自己特色风格的茶品,继而影响未来。
对于茶叶的审评和品鉴,暨铖烽又表现出一个工科男罕有的细腻。他说,最高级的茶应让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而岩茶则应具备与众不同“趣味性”。“不同的山场、年份、工艺、品种,都应当有不同的变化。同时,在稳定的仓储条件下,茶叶经过时间积淀,也能带来丰富的变化。这些都是学问,学无止境,乐趣无穷。”
在铖烽身上,不仅有茶农淳朴厚道的天性,而且他沿着历史脉络传承岩茶制作技艺的同时,亦能清醒地认知当下,拥有与时光争长的激情,且专注于此。有思想,就有未来。
慧心制茶,修身养德
鸿棉茶业最受茶友推崇的是慧苑坑老丛水仙,其醇厚清幽的口感和神秘的山野气息,一度引得无数茶友争相追捧。这一切,都缘自几代人对自然的敬畏及对生态茶园管理的坚守。顶级的老丛水仙,清则幽远,锐则浓长。
黄褂岩老丛水仙是鸿棉茶业的代表作。茶采制于今春,冲泡几轮下来,我们品尝到的每一道,都始终保持着花香馥郁、细腻绵长之感,茶汤滋味醇厚,甘鲜带骨鲠,呈现丰富饱满的口感,使人如在花丛,幽香萦绕不绝,回味悠长。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修养气质,藏在他自身每分每秒的言行举止里。那些曾经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终都会表现在举手投足的细节之间。“家族传承不仅是做茶的技术,还有做茶的良心。包括健康生态的茶园管理,洁净的制茶环境,精心细心的制茶过程,要确保大家喝到干净放心、有愉悦感的茶。”对于铖烽来说,制茶的理念,不仅是代代相承的制茶技艺,还有做人的本份和每个细节透露出来的“茶德”。
王小波曾说过:“所有事情都会衍生出细节,让你觉得复杂而有趣,投入其中而浑然不知。”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暨铖烽向我们描述的“愉悦感”或者“趣味性”,也绝非是一杯茶汤那么简单,而应是经岁月洗礼,穿越山河,长成了我们的筋骨,成为我们割舍不去的每一处细节。“慧心妙手,茶脉相传。”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传承与守护的使命,也是武夷岩茶不变的航向。
来源:茶道传媒,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