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普茶市场价格逐渐走俏:一捧柑普茶 一份扶贫业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柑普茶市场价格逐渐走俏:一捧柑普茶 一份扶贫业

  车间里工人们在挖果。王功孝摄

  采摘、选果、挖果、洗壳……浦北县金浦龙茶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将新鲜的小青柑加工制成小青柑茶。

  不久后,经过晾晒、装茶、杀青等环节,这批25吨价值200多万元的小青柑茶将被装车销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一辆辆满载茶叶的货车从龙门镇发出,销往全国各地,繁忙的货运车流显示着当地茶叶产业的兴旺。

  小青柑茶属柑普茶的一种,而柑橘是柑普茶的重要原料。在龙门镇里,柑橘产业一直是其主导产业。近年来,龙门镇依靠原料产业优势,发展柑普茶加工产业,促进了当地新会柑种植及茶叶产业的发展,给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不少乡亲依靠种植新会柑和到加工厂务工,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吸纳劳力,让群众家门口即可务工

  “2016年,柑普茶市场价格逐渐走俏,我也慢慢地开始做起这行生意。”浦北县金浦龙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符敬森说起了他的从业经历,那会他从事外贸交易,后来偶然间听闻茶客对柑普茶有需求,于是他转型做起了柑普茶的生产与加工。

  从事柑普茶买卖后,符敬森收购当地农户的柑橘,并雇佣当地工人到厂里做工。如此一来,当地的柑橘有了销路,农户不再为销路而发愁,同时还可直接在家门口务工,拓宽收入来源。

  赵莲(右二)在车间内挖果。王功孝摄

  “一天挖果100斤,一个月下来大概能有3000元的收入。”在金浦龙茶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贫困户赵莲,掰着指头细数每月的务工收入。

  赵莲一家七口人,她的第二个小孩患有先天性肾积水,第一次手术花了4万,第二次手术花了6千元,第三次手术又花去6千多元。一笔笔手术费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家里的经济条件一度困难。

  如今,她在镇上的柑普茶加工厂务工,丈夫则到县城打零工,夫妻两人靠着双手摆脱贫困。2015年,赵莲一家成功脱贫。

  在金浦龙茶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像赵莲一样在车间里务工的当地居民就有130多人,仅贫困户就有22人。该车间甚至被浦北县扶贫办评为就业扶贫车间。龙门镇上,当地大大小小的柑普茶生产车间就多达26家,它们为吸纳当地居民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种植新会柑,脱贫路上瓜果香

  “今年新会柑又种了八分地。”近年来,浦北县龙门镇林塘村贫困户龙丽呈种起了新会柑。离龙丽呈家5米的地方,便能看到绿油油的新会柑树。

  漫步林塘村,村道两旁新会柑树随处可见,当地很多农户都把柑橘种植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据了解,龙门镇种植的柑橘品种有扁柑、新会柑、沃柑、砂糖桔等,其中新会柑的种植面积最大,种植面积达1.8万亩。而龙丽呈所在的林塘村,种植新会柑的农户比例达到85%以上。

  龙丽呈在果园内查看果子生长情况。王功孝摄

  今年55岁的龙丽呈,在家种植8亩柑橘,老伴在家务农兼做红椎菌销售,22岁的儿子则外出务工。“通过发展产业和务工,预计年收入达7万元以上,家庭人均收入达1.1万元以上,基本无返贫风险。”在龙丽呈家走访的林塘村第一书记吴鹏介绍,后续将加强对该户的新会柑种植管理技术培训,支持帮扶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等,以增加林果收入。

  据介绍,在龙门镇像龙丽呈一家,通过种植新会柑增加林果收入的贫困户就有508户。这508户在全镇范围内共种有2000多亩的新会柑。

  一业一策,柑普茶出口东南亚

  自2016年3月,龙门镇第一家柑普茶加工合作社——浦北县五云山种养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后,龙门镇的柑普茶加工业便开始迅猛发展,一发不可收拾。

  “2016年龙门镇成立的柑普茶加工企业21家,至2017年柑普茶加工企业发展到65家,年加工柑普茶量可达220万斤,年加工产值可达2亿元。”龙门镇副镇长尹开誉介绍,当地柑普茶加工业刚开始时发展迅速,到2018年后,受到市场冲击及竞争影响,目前龙门镇办理生产许可证可以规范生产加工的柑普茶企业共26家,从事柑普茶加工的工人仍达3000多人。

  即将被加工的小青柑。王功孝摄

  尽管当地柑普茶产业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发展迅速,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分散等。这些问题一度制约了当地柑普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当地政府也想出了各种对策。“我们打算建立一个柑果茶协会,集中力量打造品牌。”尹开誉表示,下一步将按“协会+企业+农户”等方式指导生产、加工和销售,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经过政府的加强引导,龙门镇部分柑普茶加工企业开始“走出去”,产品出口东南亚,逐渐打开国际市场。去年,符敬森出口了30吨柑普茶到东南亚。面对柑普茶产业未来的走势,符敬森与尹开誉信心满满。

  (责编:王功孝、李敏军)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