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江淮大地舒城县,有这样一处浸润着历史与茶香的地方——中国最美茶园之一的九一六茶园。让我们走进这片茶园,探寻它背后的故事。
舒城县农业农村局茶叶办主任袁先安:毛主席是16号从安庆第一中学,下午到达舒茶。在舒茶大概停留一个小时左右时间,然后在舒茶视察期间,看了我们整个舒茶展览馆,视察了舒茶的俱乐部,也看了我们的制茶车间。同时呢,在制茶车间后面,看到我们山坡上,后山坡种植的茶树,然后主席就问到这里种的是什么?解说员跟他说了后面种的是茶树。然后,主席就说那么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那么,从此我们舒城乃至全国茶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茶园因毛主席的视察而得名,从此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当地人民心中的骄傲。
舒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彭观勤:当时毛主席就站在这个地方,指着对面的山坡。主席就说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从此以后我们舒茶人民就按照主席的指示,我们茶产业就大量地发展,就发展起来了。
踏入茶园,满目翠绿,除了有生态茶园、登山步道等景观,还建设了彩虹车道、观景亭等配套项目,回忆起九一六茶园的历史,场长吴福广滔滔不绝。
舒城县舒茶九一六茶场场长吴福广:我们916茶园是1968年2月动工,到1969年12月是第一次工程,第二次我们是1975年到1976年。这地方叫沟儿口大队魏庄生产队,这个全生产队130多人全部移民,有400亩土地,包括山场都是给九一六茶园在建设。当时,我们建设的都是出义务工的,老百姓在家里带米带菜带柴,献忠心,都是出义务工的。没有机械化,都是肩挑人抬。当时,测算石方是4万方,动用的土方是80多万方。这个大坝的石头全部都是干砌石,没有什么带水泥桨子,一把水泥没有,都是干砌石,已经保持50多年了,50多年大坝子还是巍然不动。
主持人周静:走进茶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建设于60年代的茶园是由当地的劳动人民用一块块石头堆砌而成的,从下往上看是一级级青岗云梯,从上往下看会看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园。
吴福广告诉记者,自己从1971年便进入九一六茶场工作。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舒茶茶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便远销山东、河北、内蒙古等省,成为江北地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到八十年代末时,茶园放弃了传统炒青绿茶发展模式,走精品路线,靠生产名优茶寻找出路。近年来,先后研制出舒茶早芽、山坡兰香等系列名优茶,开发了“红茶、瓜片茶、茶花茶、绞股蓝”等系列新品。
舒城县农业农村局茶叶办主任袁先安:这茶树品种园是目前我们已经收集了国内外茶树品种,通过审定登记鉴定的茶树品种150个。包括印度、日本、斯里兰卡,还有我们国内的16个产茶省份主要推广的茶树良种。我们的茶树种质资源圃是我们收集了湖南、湖北、安徽三个省25个县,1500余份茶树种质资源。建设茶树种质资源的目的是为了从这么多种质资源当中选择性状表现比较好的、产量比较高的、品质比较优的、抗性比较强的品种。
目前,茶园现有面积已发展至650亩,年产干茶2万公斤,产值600万元。
舒城县农业农村局茶叶办主任袁先安:舒城县打造茶产业围绕三个方面:一是保护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我们选育适合当地发展的优良茶树品种;三是我们实施舒城小兰花标准化清洁化加工,研制生产技术规程,研制小兰花生产加工工艺,引进一些先进适用茶园生产加工机械,这些都是保障我们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前提。
主持人周静:茶园的魅力远不止于自然风光,茶园中的文化长廊、纪念馆,陈列着珍贵的照片、文献和实物,都让人们在茶香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红色文化的熏陶。
舒城县舒茶镇党委书记高瑞稳:把我们的旅游与文化与茶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几年应该说我们的发展比较迅速。每年周边,特别是合肥,很多人到我们这个地方来研学,搞茶文化旅游和康养,对我们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给我们的社会、给我们群众,都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毛主席的视察以及“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为舒茶镇赋予了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舒茶镇以九一六茶园为主体,带动舒茶镇茶产业蓬勃发展,以舒城小兰花为代表的茶叶品种,凭借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种植历史,被纳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舒茶镇全镇现有茶园1.2万亩,年产舒城小兰花系列产品360吨,其中名优茶330吨,年产值0.95亿元,茶区茶农5500户、户均茶叶收入1.73万元,三产融合收入2.25亿元。注册有龙舒九一六、古尖香、绿观英等商标10多个。
舒城县舒茶镇党委书记高瑞稳:下一步我们还想在茶叶方面来做文章。一要把研学要带好,体验和研学要带好;二要把茶叶开发好,不光名优茶开采,我觉得夏茶秋茶的研发也要做好;三要把茶文化茶旅游做深推实,带动夏、秋、冬天的茶旅融合发展。
来源:六安广播电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