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子变成“金叶子”——山东莒南县茶产业转型观察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绿叶子变成“金叶子”——山东莒南县茶产业转型观察

山东莒南县洙边镇东袁家山村万亩茶园。 资料图

时值仲夏,日暖风畅。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洙边镇东袁家山村万亩茶园里,采茶工人正忙着采摘茶叶。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南方的树种,莒南县也并非茶树的原始产地。但随着七十年前的“南茶北引”拉开序幕,一批新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突破地域限制,使得茶树这一“南方嘉木”在莒南县落地生根。

“南茶北引”成功后,莒南县茶产业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以前技术管理缺位,经济效益下降,部分茶园被毁,莒南县茶产业也曾陷入低谷。同时,莒南县的茶产业长期以来是以卖鲜叶为主,发展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没有统一标准,无法形成产业优势。

近年来,莒南县强化政策支持、规划引领,以茶产业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制定了统一技术标准,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龙头带动等形式发展传统茶产业,以工业化方式延长茶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让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生机。

“南茶北引” 从无到有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喝上自己的茶,1956年山东省开始试种茶叶,同时以茶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临沂市组成种茶技术小组,到各地学习取经,把安徽北部的黄山群体种和浙江鸠坑种等作为引种的首选品种;在种植方面,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的火成岩酸性土山坡,并整成水平梯田。

一切准备就绪后,新的“拦路虎”出现了:冻害。1958年,山东从安徽购进5000斤茶籽,由于缺乏种植管理经验,大部分幼苗因冻害而枯萎。

据莒南县老茶农、临沂市高级茶叶农艺师夏建立回忆,当时在临沂有“一年一小冻,四年一大冻,十年两次特大冻害”的说法。为了抵抗冻害,茶农们开始尝试各种措施。几经探索,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在背风向阳的土地上培植矮蓬,并在茶树北面竖起松枝和草帘子做的挡风障,在茶园周围种上松柏等常青树木,用来防风。

茶叶试种成功了。1965年,临沂地区最先试种成功的莒南县洙边镇东袁家山村,成了“南茶北引”第一村。

生于北方的茶树,越冬时间相较于南方地区延长1~2个月,加之昼夜温差大,茶树生长缓慢,更有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积累。于是,莒南茶独具“叶片厚、滋味浓、耐冲泡、板栗香”的特色,“泾渭分明”的莒南茶为大众饮茶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1967年,临沂种茶技术小组指导7县试种了390亩茶园,成活了308亩,存活率近80%;到1994年,临沂茶园发展到3万亩,总产100万斤。1994年,莒南县被山东省评为“全省重点产茶县”。

再次引入 带农致富强产业

茶产业落地生根发展起来后,必然要走规模化道路。2000年以来,为了推动茶产业发展,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莒南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优质茶园,成为山东省优质茶叶生产基地。

有了规模,接下来就是要增效益、富茶农。近年来,莒南县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政府部门实地调研后,做出了引入优质茶叶加工企业负责经营的决策,开始了第二次的“南茶北引”,打造集茶叶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帮助村集体增收。

临沂豌青茶业有限公司便是引入的茶企之一。2014年,临沂人陈翠霞响应招商号召,回到家乡,在莒南县洙边镇创办了该公司。

洙边镇的道路两旁,远处山上,都是郁郁葱葱的茶园。在洙边镇的企业茶文化展示区,记者见到了陈翠霞。

“我们目前在莒南县洙边镇、沂南县双堠镇等地发展了2000余亩茶园,正在走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陈翠霞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发挥联农带农的作用,与周边村庄2000多户茶农签订收购协议,订单价比市场平均价每斤高出1元左右。这些订单让农户亩均增收1000元,实现了茶园增效、农民增收。

走进位于莒南县洙边镇的茶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中心,标准化、智能化、全流程茶叶生产线、仓储陈化库、技能实训中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智能化共享生产车间一应俱全。除了引进设备和龙头企业,莒南县还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鼓励茶农“抱团”发展,联农带农,形成“雁阵”的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

2019年东袁家山村成立以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吸收村民以茶园入股,统一管理。合作社为茶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另外,利用广播、视频、实地教学等多种形式,将新的种植管理技术及时传授给茶农,帮助其提升栽培技术。

“村里申请了‘袁茶1956’的区域公用品牌商标,种植管理全程按标准进行。我们以每斤高于市场价1~2元的价格收购鲜叶,制成绿茶、红茶和白茶产品,高的每斤能卖到上千元,提高了附加值。”东袁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袁春涛介绍,2022年,该村联合周边区域,发展500余亩茶园,建设标准化茶叶生产车间,打造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包装、销售的全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助力茶农增产增收。

产品多元差异化 农旅融合延链条

考虑到市场上一些绿茶的品牌有了先发优势,莒南县决定走差异化路子,以发展白茶、红茶类产品为主,辅之以少量绿茶品类。

“白茶是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莒南茶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与绿茶赏味期短不同,白茶属于半发酵茶,从萎凋到走水,经过漫长时间的转化,最终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幽香甘甜,“越陈越有味,越藏越有价值。”

白茶品类越陈价值越高的特点,不仅有利于差异化产品,打开北方白茶市场,也为当地拓宽销路争取了时间。

除了做精加工业,莒南县还在综合考虑交通区位优势、农业产业优势、生态环境优势、红色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建设起了茶溪川田园综合体示范区,开展农旅融合。该示范区围绕北方茶产业,实施“茶叶+”的策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茶树育苗基地、青少年拓展中心自然课堂、田园中心社区等多个项目,着力打造北方美丽茶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019年以来,莒南县利用乡村振兴扶持资金,首批扶持8个村、新建2800个茶园。每个茶园至少100亩,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村民的积极性普遍较高,经土地整理后实际新建茶园面积超过2300亩。同时,该县邀请农业专家指导茶园套种农作物2000余亩。当前茶苗及套种农作物长势良好,预计采茶期之前亩收益300元以上,采茶期亩收益可达1万元以上。目前,茶溪川田园综合体示范区茶叶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涵盖了红茶、绿茶、白茶、黄茶四大茶系,拥有茶企20余家,带动6000余名农民就业。

莒南现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52家,10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3个产品获有机产品认证。如今的莒南县正秉承着“科技兴茶”的理念,弘扬茶文化,开拓新思路,推动传统茶产业融合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