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太姥山下万担茶乡,吃茶去!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来太姥山下万担茶乡,吃茶去!

太姥山下 万担茶乡

一台智能设备就能打理一片茶园,何时浇水、施肥都能实现精准控制,这是福建省柘荣县乍洋乡一座“智慧茶园”里的景象。

位于太姥山脉下的乍洋乡,有着悠久的种植白茶的历史。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便是乍洋所在的太姥山脉一带。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平均温度在18℃左右,十分适合白茶的种植。

而今在乍洋乡,几乎家家户户种茶、制茶、卖茶,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5000多亩,能带来5亿多元的年产值,也让这里有了“万担茶乡”的美誉。

一面试新茶 一面种稻田

历史上,由于乍洋处在福温古道的交通要冲,凭着地理位置优势,这里的白茶声名远扬,后来随着古道被新运输路线取代,乍洋乡的茶产业渐渐没落,到20世纪80年代,甚至成了县里的贫困乡。

而此时,邻近的福鼎县靠着改良品种,白茶产业迅速崛起。同处太姥山脉,环境相差无几,我们乍洋的白茶是不是也可以尝试改良,于是大家寻找新茶苗回来试种。

种茶和种植别的作物不一样,前三年是看不到任何收获的,而且对于新品种的产量和质量如何,大家心里也没底。为了维持生计,在试种新茶的几年里,大家也把能种粮食的土地,乃至山崖边、边边角角处都种上了稻谷。

就这样,一边在稻田里精耕细作,一边在山上试种茶树,经过几年的尝试,终于试出了合适的新品种,其产量相比老茶树提高了3倍多。茶叶有了新品种,产业也走上了快车道,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乍洋乡的茶叶种植面积便从最初的2600亩增长到1万多亩。

再现“南方嘉木”

陆羽《茶经》里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这一二尺的茶树倒也常见,但“数十尺”茶树你见过吗?在乍洋乡,有人就“还原”了这种高大的茶树,而这也是当地茶农探索的种茶新模式。

用仿野生环境来打造生态茶园的想法,源于村民陆大哥与朋友的一次交流。偶然一次,朋友喝到陆大哥母亲去山里给他摘来制作的野茶时,称赞“有置身大自然的感觉”。加之那时市场上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这让陆大哥萌生了回家种“野茶”的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陆大哥在家乡的山上种下了第一批生态茶。由于这种茶叶在市场上十分少见,所以卖得不便宜,普通茶树每亩的产出可以卖到五六千元,而这片仿野生茶林,每亩茶叶却可以卖到2万元。

2023年,乍洋乡80%的传统茶林被改造成生态有机茶园,茶农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智慧茶园,生态茶园,一个个种茶新模式,让乍洋茶产业走得越来越远。

来源:记住乡愁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