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泾阳:传承千年的古法制茶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陕西泾阳:传承千年的古法制茶

图/贺桐 文/李媛

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茯茶。出自陕西泾阳的茯砖茶,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一笔。据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第一块茯砖茶从这里诞生,在随后的600多年时间里,这里出产的茯砖茶,顺着绵延的丝绸之路远销西北乃至中西亚各国,四海蜚声。

茯茶经过发酵、煮熬、炒制、发花等一系列工序,特别是经过加工的茶叶最终长出饱满金花,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到了明清时代,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积淀的黑茶品类之一,茯茶是与边疆少数民族交换马匹的重要物资,促成“茶马古道”的兴起,有“官茶”之称,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至今仍流传着“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

漫漫古道,声声驼铃……茯茶因其方便携带、口味独特而随丝路驼队一路流香,远销西亚、东欧、俄罗斯等地。泾阳作为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驿站,从汉代起就是南茶北运的重要枢纽,不仅为茯茶在泾阳的诞生提供了充足原料,也为茯茶的传播提供了优先便利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如今,在泾阳当地,这一传承六百多年的制茶技艺,在泾阳茶人的匠心坚持下,依然散发着古时的芳香,并再次通过“新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泾阳人穆保民和刘培民是从事茯茶制作的“老把式”,已使用传统工艺制茶十多年。说起跟茯茶的渊源,还要从2008年的一次见面讲起。从外地回泾阳探亲的叔叔告诉穆保民,祖上曾是泾阳经商大户“王桥姚家”,主要产业就是茶和盐,姚家经营的“恒昌堂茶”曾在当地名噪一时。

为寻找原汁原味的这一传统制茶工艺,穆保民找到远在四川的泾阳茯茶技艺老茶工苗养田老人。在老人的潜心传授下,2011年,穆保民开始制茶。清选、切茶、过筛、比配、熬茶釉、打吊、炒茶、制封、灌封、築茶、捆扎、錐封、发花、干燥,每一道工序,他们都坚持手工完成。

在泾阳民间,一直流传着“三不能制”的说法,即泾阳茯砖茶离了泾阳的水不能制,离了泾阳的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都不能制。按照穆保民和老茶工的经验,茯茶需要在泾阳当地的空气和水双重“加持下”,方可产生“金花”。

传承传统制茶工艺,茯茶从拼配到筑砖十分讲究,其茯砖规整、疏密适中、金花璀璨。“工艺上,我们恪守匠心,不会缩减任何一道工艺,每一道工艺都精心制作。茯茶制作加工是所有茶类中工艺最复杂的,从南方采购回原茶后,必须先用泾阳的水渥堆发酵,然后再蒸、炒,压饼、发花,以确保金花含量充足,还原恒昌堂茶姚家的原汁原味。”穆保民介绍说。

在位于泾阳桥底镇的茯茶厂内,四处氤氲着袅袅茶香。经过穆保民等制茶人之手,一杯杯经过发酵的纯正茯茶将被运往世界各地。“原料是基础,做工是关键,储藏是升华。”穆保民一边翻看着茯茶的发酵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除过当地的温度和水,制茶人的经验也相当关键,需要在每一个环节把控好,才能保证茯茶的品质和口感。

2018年,穆保民和刘培民曾带着古法制茶技艺前往国外推广,受到外国人的喜爱。“他们不仅对咱们的制茶工艺感兴趣,而且喜欢茯茶的口感,现在的订单大多数都来自国外,根本不愁销路。”穆保民告诉记者。

2022年11月29日,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作为联合申报项目之一成功晋升为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成为继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之后,陕西第四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仅咸阳市近年来便发展茯茶企业60余家,年综合产值32亿元,从业人员1.8万人,为茶农年增收3.2亿元,产品远销海内外40多个国家,咸阳茯茶公共品牌更是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取得“一带一路”沿线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注册商标。

除过制茶,穆保民近年来致力于溯源茯茶文化,由他收集并主导的长篇小说《社树姚家》,主要讲述姚家人经商和制茶的故事。“茶文化就是一种传承,但我是学工科出身的,我要跳出行业思维,讲好这个老字号的百年故事,更重要的是加入其他元素,将古法的技艺传承下去,让茯茶文化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来源:西部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