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福建,
相信,茶叶是终究绕不开的话题。
这个山多地少的东南沿海省份,
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茶史,
一直以来是中国茶业的“优等生”
单产、总产、茶树良种覆盖率、毛茶产值、
全产业链产值、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
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茶叶出口额等多项指标,
年年领跑全国。
其实,
闽茶很优秀,也很“怪”!
梯田茶园是福建各茶区一道靓丽风景线
# “第一怪”
名茶最多
却没一个最能代表福建
不像
西湖龙井之于浙江
安化黑茶之于湖南
也不像
普洱茶之于云南
这些名茶都是最能代表一个产茶省的“省茶”
然而
在福建,却没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名茶
因为,这里是——
乌龙茶的发源地
红茶的发源地
白茶的发源地
花茶的发源地
中国六大茶类,仅福建人就发明了三类
加上绿茶,还有再加工茶类的花茶
成为中国茶类最多、最齐全的省份
武夷山九龙窠岩壁上的大红袍母树
至于名茶
更是灿若繁星
武夷岩茶(大红袍)、安溪铁观音、漳平水仙、
永春佛手、正山小种红茶、坦洋工夫茶
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
福州茉莉花茶……
就算一天换一种喝
也能做到一个月都不重样
而且
很多都是“茗”闻世界的顶流
# “第二怪”
总是出“爆款”
每一款都赢麻了
坊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喝茶不喝福建茶,纵称老饕也枉然。”
福建,不仅名茶多
而且,从古至今,总是出“爆款”
唐代,福州的蜡面茶、方山露芽,建州的武夷茶
都是响当当的贡茶
源于唐末五代的北苑贡茶
更是宋代的“国茶”
元代宫廷也把御茶园设在了福建的武夷山
记载宋代北苑贡茶盛况的凿字岩,位于建瓯东峰镇焙前村
千年薪传,历久弥新
以茶为生的福建人
总是在不断地攀登茶味的巅峰
并在代代心手相传中,
练就了一手制茶好功夫。
在制茶的实践中
不断积累总结经验,且善于求新求变
问世于上世纪90年代的清香型铁观音
兼具绿茶“三绿”(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
及乌龙茶清香鲜醇
一上市,就硬核“圈粉”,火遍全国
清香型铁观音
由“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
演化而出金骏眉
引发了一场新的“红茶热”,至今方兴未艾。
福建省非遗项目正山小种
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骏德(梁天雄 摄)
“一山一味”“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且具“三抗三降”保健功效的福鼎白茶
皆为茶叶消费市场的弄潮儿
还有
以乌龙茶高香品种制作的花果香红茶
吸收借鉴台湾白毫乌龙茶的大田美人茶等等
都是爱茶人们的心头好。
# “第三怪”
绿茶存在感最低
产量却是全省第二
绿茶
也是福建的一大茶类
然而,在乌、红、白、花四大茶类的光环下
它的存在感极低
同名茶云集的江南茶区相比
福建绿茶更是名不经传
不过,这并不代表它不优秀
南安石亭绿茶、宁德天山绿茶、
武平绿茶、霞浦元宵茶、龙岩斜背茶
周宁高山云雾茶、罗源七境堂绿茶……
霞浦元宵茶,跟春天赛跑的茶
尽管流量“茗”星,星光闪耀
但,绿茶产量却占到全省茶叶总产量的25.6%
成为产量仅次于乌龙茶的第二大茶类
制作绿茶的整形工艺(游庆辉 摄)
“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
茶为骨,花为魂。茶引花香,花增茶味。
绿茶与茉莉的共舞与交融,
成就了福州茉莉花茶的馥郁鲜灵。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花茶制作技艺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成忠(1950—2023)
# “第四怪”
最懂茶也最懂卖茶
十个卖茶人八个出福建
“十个卖茶人,八个出福建。”
这句话,真不是吹的
福建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而且
似乎骨子里生来就有“敢拼会赢”的冒险精神
历史上,福建人就藉由
海上丝绸之路、中俄万里茶道等国际商路
泉州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群,见证了昔日泉州海上贸易的繁盛
把茶卖到了全世界
直至今天,以安溪人为代表的福建人
仍是中国茶叶销售大军。
全县120多万人口中,有80%从事茶相关的产业
30万安溪茶商,遍布全国各地的茶叶市场
开设茶店4万多家
掌控了全国50%以上的茶叶营销渠道
编织了一张密集且庞大的茶叶销售网络
安溪人不仅懂茶,更懂得卖茶(孙鲁蓉 摄)
从线下到线上
他们卖的不止于闽茶
而是全品类的各种名茶、好茶
所以,无论你到任何一座城市的茶叶批发市场
喝茶买茶时,最经常听到的一定是——
“f”和“h”含混不清的“闽普”
“有茶的地方,就有安溪人。”
# “第五怪”
功夫茶发源地
名气却不如潮州工夫茶
说到功夫茶
人们总是会联想到潮汕
潮汕工夫茶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也是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殊不知
源头却是在福建
早在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漳州府志》就有记载:
“近则移嗜武夷茶……必以大彬之罐,
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
扇必以琯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
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漳州府志》中关于功夫茶的记载
这也是迄今为止功夫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比潮州工夫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清·俞蛟《潮嘉风月》(1801年)
要早近1个世纪。
另外,漳州地区大量出土的功夫茶具也是力证。
比如,1987年7月,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
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中出土了
“时大彬制”款鼎足式圆紫砂壶。
明·时大彬制款紫砂壶(漳浦县博物馆 供图)
另外,据统计
仅漳浦县博物馆内就藏有
自明清至民国的紫砂壶200余件
这些来自时间深处的古物,足以证明
漳州至少是闽南,乃功夫茶的发源地
时光流转近400年
功夫茶仍鲜活地存在于闽南人生活的每个当下。
# “第六怪”
茶店比米店多
喝茶跟吃饭一样重要
“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
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
这是福建人的一天。
都说“民以食为天”,
可是,闽南人却把茶叫作“茶米”
把喝茶看作跟吃饭一样重要。
漳州古城里,一位大姐在自家门前吃饭
手边放着茶具,随时喝上一口
而在每一座城市的街头巷尾
最多的也是茶店,绝对比米店多得多
喝茶,是一座城市最温情最暖心的问候
街头随处可见的茶店
游走街头巷陌,也常见街坊邻居们
在家门前围坐,泡茶闲聊
即便是上班族,
办公室里也少不了一张泡茶桌和一套茶具
喝茶讲究的人家中
还会专辟一处雅致的茶空间
不论是待客迎宾,还是谈事谈生意
福建人都会请你坐下先喝杯茶
漳州街头围坐喝茶的邻里街坊
一杯茶,瞬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此正是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闽茶怪不怪?
当然怪!
是——怪厉害!
你觉得福建茶叶还有哪些“怪”的地方?
欢迎留言给我们哦。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