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世界古茶籽化石之乡”探寻茶旅融合乡村振兴路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新华社:“世界古茶籽化石之乡”探寻茶旅融合乡村振兴路

一夜春雨后,三合茶园一陇陇茶树越发翠绿,茶树舒展开枝叶,吐出无数嫩芽。此时,茶园内雨雾还未完全散去,芽尖露珠凝结,颗颗晶莹剔透。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春茶开采正当时。

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的三合社区茶园(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崔晓强 摄

清早,晴隆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田连启就到茶园里查看春茶生长情况。他随手掐下几粒嫩芽,放在手里仔细端详:饱满的芽型、鲜亮的色泽以及细小分明的茶毫,标志着今年茶树长势很好。

“今年春茶品质好,价格也不错。最好的时候,一斤茶青能卖到120元至150元。”田连启说,管护得好的茶园,每年亩产产值能上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地处中国滇黔桂石漠化山区的晴隆县,喀斯特地貌占全县面积的53%,很多地方耕地是“半亩山石半亩土”,也是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高寒之地。

晴隆县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一度成为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当地通过大规模发展茶叶产业,让多山的劣势逐渐转变为发展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的天然优势。

自古,晴隆县就有种茶、制茶、卖茶的传统。1980年,专家在县境内的云头大山中发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颗四球茶籽化石。经鉴定,该化石距今已有164万年以上。晴隆县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古茶籽化石之乡”。

在田连启看来,高海拔、低纬度、少日照、多云雾等气候条件,正适宜茶叶生长,晴隆县已逐渐成为贵州优质早春茶产区,孕育了晴隆茶“早生、优质、生态、绿色、健康”的独特品质。

经过人居环境改造后的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三合社区一隅(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崔晓强摄

“晴隆是名副其实的‘茶源圣地’。”晴隆县县长熊华禹介绍,2022年底,晴隆县茶园种植面积16.5万亩,投产茶园面积约1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6.5亿元。同时,当地自主培育的“贵隆小兰花”等优质茶品牌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

三合茶园所在的沙子镇是这个县核心产茶区,全镇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常年山头云雾缭绕,犹如天然棚盖,总能恰如其分地给茶树带去适宜的湿和热。

目前,沙子镇共计栽种茶叶近2万亩。“每年春茶上市的时节,一个村民每天单采茶能收入200至300元。”沙子镇党委书记柏杨说,镇上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的茶企就有2家,茶产业覆盖了全镇近70%的群众。

这几年,因茶而兴的沙子镇在加强茶园种植、管护的同时,也积极探寻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紧邻茶园的三合社区,靓丽的人居环境一改过去脏乱差的样貌。小煤堆种上花草、垃圾池变成水体景观、杂草丛生的空地架起休闲凉亭……“全镇正在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契机,将茶叶产业、乡村旅游、康养生态等有机融合,努力走出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柏杨说。

这几年,晴隆县将茶园和旅游康养结合起来,持续加快茶旅融合步伐。一方面延伸茶产业链,把古茶做新颖,如开发新型茶饮品、日化用品等;另一方面用好四球茶籽化石资源,讲好“茶祖文化”。

贵州省晴隆县生产的“翠华晴隆”绿茶产品(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崔晓强摄

同时,当地也正在加紧推进一批茶旅配套项目落地。比如,打造“中国金州茶博园”,集成展示各地茶树,科普茶知识;还计划建设茶叶大数据智慧馆,让游客能借助数据技术等沉浸式了解茶的历史。

为进一步让茶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熊华禹说,要更好地把茶园、茶企和农民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保障老百姓种茶收益。并在提质和创品牌上下功夫,实现县域人均至少有一亩茶,同时一亩茶能够创造1万元价值的目标。

来源:新华社、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