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黄汤读平阳。
平阳黄汤是中国茶历史上绕不过的一道名茶。
《清代贡茶研究》云:“浙江的贡茶中,数量最大的不是龙井茶,而是黄茶。”
平阳黄汤,早在清乾隆年间便成为贡品,历史久远,却一度濒临湮灭。
十年前,平阳采用传统的“九闷九烘”的工艺成功制茶,黄汤重出江湖。
十年后,平阳黄汤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平阳县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一杯黄汤读平阳。
读的是黄汤的魅力,读的是平阳的变化;读的是科技成果落地后的兴奋,读的是乡村振兴富裕后的幸福。
3月17日,由中共平阳县委、平阳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平阳黄汤杭州推介暨科研成果发布会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举办。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丁世明,原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敬佑,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杨立平,浙江省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周维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潘劲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士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荣誉会长毛立民,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金晶,温州市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温州市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谢修亥,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苏国崇,平阳县人民政府县长孟晓斌等领导嘉宾参加本次活动。
孟晓斌县长在致辞中提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叶成为了平阳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平阳人民与茶结下了深厚情谊,早在唐朝时期,平阳百姓便已开始茶业生产,凭借种植地“高海拔、多云雾”的特殊气候,和千年传承的“九闷九烘”传统古法制作技艺,造就了平阳黄汤“干茶显黄、汤色杏黄、叶底嫩黄、玉米甜香”的“三黄一香”特质,在明代“,平阳蔡家山茶”声名鹊起,在清代,“平阳黄汤”一度被列为贡茶。
近年来,平阳县通过挖掘黄汤文化、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壮大龙头、发展良种茶园、提升加工工艺、聚力公关科研、加强宣传推介、加强区域保护、数字赋能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等举措促进了平阳黄汤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乡村振兴就是要优先保障村民的利益,通过工资、分红、租金等多元化收入使村民富起来。平阳黄汤作为浙江南部唯一、温州唯一的黄茶,是平阳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精心培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近年来,平阳县域茶园种植面积从3万亩上升到5.1万亩、平阳黄汤产量从不足10吨上升到185吨、综合产值从2180万元突破到3.8亿元。并获“中国黄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华文化名茶”“浙江区域名牌农产品”“最具成长性十强品牌”等相关荣誉称号,成为浙江乡村振兴一块闪亮的“金名片”。
丁世明副会长在致辞中提到,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茶业是我国最具优势的传统产业之一,传承千年,历久弥盛,享誉全球,温州平阳山水资源丰富,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平阳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盛世兴茶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茶文化传承弘扬,有力扩大了平阳黄汤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随后,浙江省气象局潘劲松副局长为平阳黄汤授牌“中国气候生态优品”,这是温州市农产品首次获此殊荣,也显示了此次中国气象专家对平阳黄汤茶种植环境、气候特征、品质特点等方面的肯定。
会上还表演了平阳特有艺术提线木偶茶戏,是以提线为主兼杖头、布袋、人偶四位一体表演一场戏的综合性木偶艺术形式。据悉,该艺术形式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研究价值。而本次的提线木偶茶戏是将传统艺术与茶的相结合演绎的一出平阳黄汤生产剧,是茶文化和木偶文化融合和延伸,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极大的宣扬了平阳黄汤。
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则必然是属于平阳黄汤科研成果发布。首先浙江大学何普明教授围绕“平阳黄汤降尿酸”进行专题分享。他讲到,平阳黄汤具有一定的缓解高尿酸血症的功效,还能一定程度提升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种,丰富度更高且各菌属分布更均匀。
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院士通过短视频形式在发布会上致辞,院士团队林勇教授围绕“平阳黄汤与健康生活”作专题发言,重点讲了平阳黄汤降脂减肥、保护肝脏、调降血糖、调理肠胃的研究成果。
最后,姜仁华所长以《茶品牌保护的事件与启示》为题作发言,他通过以西湖龙井茶的品牌保护为切入点,类比到平阳黄汤的品牌建设与保护,他希望能够以小见大,为平阳黄汤能够在制度创新、品牌保护、配套政策、执法护航、成果应用等方面提供积极的借鉴。
张士康主任围绕《茶叶综合开发利用》发言,他从产业研判、应对策略等方面入手,希望平阳黄汤能够从产能过剩、功能浪费、产业逻辑缺失等大环境下进行专业整合、全价利用、跨界开发。可以说,两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为为平阳黄汤茶产业多样发展和茶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
黄者骄傲,平阳显贵。平阳黄汤以独有的加工工艺为中国茶产业的百花齐放又增加了一抹靓丽的风景。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