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是梧州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梧州市大力发展六堡茶产业,不断促进六堡茶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兴旺发展的背后,有着无数茶人默默坚持、不断创新的身影。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走近这些六堡茶产业背后的劳动者,透过缕缕茶香感受他们的匠心。
老茶厂焕发新活力
从业28年,何志强坚持标准建设和科研创新“两步走”,助力企业发展成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4月28日,何志强(中)和同事一起品评茶叶。
广西梧州茶厂被誉为“中国六堡茶工业的摇篮”。在这里,从业28年的何志强,为企业发展成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奉献了青春与才智,也从一名供销科业务员逐步成长为梧州茶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拥有高级农艺师的职称,还被评为2018年度“梧州市优秀产业工匠”。
走下讲台踏上茶路
对于何志强来说,挑战更能彰显人生的价值。1992年,当时还是大学教师的他毅然走下执教近十年的讲台,到梧州茶厂工作,开始自己的茶路追梦之旅。
何志强进入梧州茶厂后,从供销科的科员做起,既要把好茶叶原料关,又要挨家挨户地跑市场找销路。然而,即便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之下,他还是会利用晚上的时间,钻研茶叶加工技术。2000年,何志强进入企业领导层,在厂内各个部门都锻炼过的他,对梧州茶厂的优势与不足有着充分的了解。
“梧州茶厂自成立以来,从未中断过六堡茶生产,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工艺、产品等更是得到社会的肯定。”何志强说,以前,梧州茶厂也曾生产过花茶、保健茶、茯砖茶等产品,但效果始终不算太好,这一次次的尝试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六堡茶是梧州的特色茶品,只有挖掘利用梧州本土文化,把六堡茶做好并打响品牌,才能更多地取得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价值。
提高标准致力创新
每一批产品出厂前,组织厂里的管理、技术人员共同对产品进行技术质量评定和比对标准样,这个做法何志强坚持了二十多年,为的就是保障产品质量。
早在1995年,梧州茶厂便建立了一套企业生产标准。近年来,黑茶风靡全国,为六堡茶走向更大的市场创造了发展机遇。何志强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及专业的技术能力,认为这是让企业发展成为标准化强企的一个契机。他大力支持梧州茶厂提升具有特色的加工工艺,以及制订规范化的操作规程、企业标准,努力开创生产经营新局面。
2006年起,梧州茶厂开始推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负责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的何志强在积极参与改善“人、机、料、法、环、检”等要素环节的同时,也推动企业加大科研创新力度,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梧州茶厂的六堡茶陈列馆内,展示桌上的茶叶里盛放着一朵朵小金花,这是何志强常挂在嘴边的骄傲。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活力。”何志强说,多年来,他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研究消费者需求,带领车间技术人员积极研究六堡茶的新技术,成功探索六堡茶发金花关键控制技术、六堡茶发酵工艺自动控制技术和槟榔香六堡茶制作工艺等技术创新,研发推出的“槟榔香”“金花”“陈香”等系列特色产品,受到了市场的追捧。
弘扬文化打造品牌
“美丽的鸳鸯江边有一个好地方,梧州茶厂百花飘香令人向往,朋友你知不知道这里的品牌好茶叶,三鹤六堡,三鹤六堡,名茶传四方!”2019年,由何志强作词的厂歌——《三鹤飞翔》从梧州茶厂响起,不断传扬。
“三鹤”是梧州茶厂精心打造的产品品牌。为提升“三鹤”的品牌影响力和梧州茶厂的企业形象,何志强一直尽心尽力。2007年以来,他先后发表了《弘扬六堡茶文化,做强六堡茶产业》《梧州茶厂初期回眸》《广西梧州茶厂创建质量文化品牌的实践》等论文,编印了梧州茶厂首部“史书”——《茶人茶事茶香——梧州茶厂研究成果与信息汇编》,在传承企业文化、展示梧州茶厂人风采的同时,也为“三鹤”品牌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2011年,梧州茶厂(注册商标:三鹤)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几十年来,梧州茶厂所打造的‘三鹤’六堡茶不断得到市场的认可,并被评为‘中国六堡茶标志性品牌’。”何志强自豪地说,2019年,梧州茶厂销售收入超2亿元,比2018年增长0.79亿元,如今,“三鹤”六堡茶的品牌价值已达到3.83亿元。梧州茶厂这个老牌企业正不断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小公司”闯出大名堂
坚持“对每一片茶叶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李访带领他的团队通过技改不断提升茶叶品质和扩大生产能力,公司如今年产六堡茶达500吨
4月27日,李访仔细检查刚刚完成汽蒸工序的茶叶。
4月27日,梧州市中茗茶业有限公司的厂房弥漫着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车间里,刚蒸好的茶叶还冒着热气,公司总经理李访便低头对每筐茶叶进行细致检查。投身六堡茶行业三十年来,李访正是凭借着这股“对每一片茶叶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在行业里耕耘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自主研发生产设备
1990年,李访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了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前身)工作,成为一名生产工人。茶叶制坯、翻堆……每天都要完成生产指标,工作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李访还是挤出时间学习,主动请教厂里的制茶老师傅,一点一滴积累经验,逐渐练就一身精湛的制茶技术。
往后二十年间,李访从一名生产工人逐渐成长为梧州中茶公司的华南区销售经理,积累了扎实的茶叶生产与销售知识。2012年,李访看到六堡茶市场发展前景远大,他毅然离职,和家人一起创办了梧州中茗茶业有限公司。
在六堡茶行业工作多年,李访坚信,茶叶的品质才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在中茗茶业设立之初,李访就确立了“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现代科学创新”的宗旨,专门在公司里设立工程部,带领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了整套茶叶生产加工设备和卫生检测设备,成功克服了传统六堡茶以往手工制作周期过长、茶叶品质不稳定、卫生条件差等难题,既完整保留了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所带来的独特茶香、汤色和风味,又提高了企业资金周转率和茶叶产出量。
为了不断提升茶叶品质,李访与公司研发团队不断推进传统制茶工艺的改革,先后成功申请《连续蒸茶设备》、《六堡茶的制备方法》等多项专利,《梧州六堡茶制备工艺技术研究、创新及应用》技术创新项目获得申报立项。通过实施技改扩产工程,中茗茶业从一家小公司发展到如今年产量达500吨的六堡茶企业,成为梧州市颇具规模的六堡茶生产厂家之一。2019年,李访获得了“梧州工匠”称号。
推出新品助力抗疫
“他就像个技术男,平时除了去拓展营销渠道,就是一刻不停地琢磨研发。”这是公司多名业务骨干对李访的评价。今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公司暂停上班不能生产,李访却在家坐不住,一个人悄悄地回到厂里开发新产品。
李访想到,常喝六堡茶可以增强免疫力,而金银花、菊花又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便按照梧州市民的饮食习惯,尝试研发了一款“金菊六堡茶”。在六堡茶里添加金银花和菊花,分量多了会影响口感,分量少了又起不到效果,为了让茶叶的配比达到最佳状态,李访用克数秤进行了几十次配比试验,一克一克地增减,反复对比进行试饮,终于成功研发出口感温润的“金菊六堡茶”。
研发出来后,李访第一时间将这款产品捐赠给梧州市红十字会,为在一线奋斗的医护人员加油打气。随后,细心的李访又考虑到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饮茶习惯,为这个产品设计了袋泡茶包装,方便饮茶者携带和快速冲泡。设计制作完成后,中茗茶业又将新一批产品送到了环卫工人和水利建设者的手中。
“传统+创新”是李访坚持的方向,正如在疫情防控期间研发“金菊六堡茶”一样,李访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市场的风向,创新研发六堡茶产品。眼下,李访带领研发团队将视野投向了年轻人群体,尝试运用合作伙伴模式,开发更多年轻化的六堡茶产品,在传统茶文化中添加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群体对六堡茶的关注,扩大六堡茶品牌的竞争力,助推六堡茶“百年老茶发新枝”。
老茶人传承茶文化
作为六堡茶人,陈伯昌不仅在六堡茶传统制茶技艺上推陈出新,更面向海内外积极传播六堡茶文化,被大家称为“六堡昌”
4月24日,陈伯昌在六堡茶历史文化展示馆向来访者介绍揉茶机的历史。
木质揉捻机、竹编水壶、老葫芦、陶瓷茶杯……位于梧州骑楼城的陈伯昌非遗传习所里,摆设着许多与茶有关的老物件,这些都是陈伯昌走街串巷搜罗而来的宝贝,也见证着他对六堡茶的深情。
在梧州茶界,陈伯昌被大家称为“六堡昌”。多年来,作为六堡茶人的他,不仅在掌握六堡茶传统制茶技艺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更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和技艺推广相融合,做好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让六堡茶文化走出梧州,走向全国。
走进高校做老师
陈伯昌是土生土长的六堡镇九城人,世代务茶,从小便接触六堡茶,耳濡目染间,他对六堡茶的感情越来越深。1978年,高中毕业后,陈伯昌被分配到九城茶厂担任技术员,加深了他对六堡茶的认识。
釆青、晾青、杀青、揉捻、堆闷、复揉、干燥、分拣、陈化……六堡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像烙印一般烙在陈伯昌的心里。作为六堡茶制作技艺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陈伯昌认为,传承必须讲究完整性,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
“就好比制作茶膏,虽然制作成本高、熬制难、市场小,但我还是要做,这是我传承六堡茶文化的责任。”陈伯昌边把一块十多斤的六堡茶膏小心地放入展示柜中边说,茶膏是六堡镇的一种传统茶产品,虽然看上去黑乎乎的其貌不扬,却极具保健功效。要做成一块茶膏,要经过三天三夜的熬制,十斤茶才能熬出一斤茶膏。由于成本高,所以订单较少。即使如此,他还是坚持制作茶膏,并将这门手艺传授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但是,传承绝不应只限于家族之间。”
陈伯昌认为,六堡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独特的工艺,只有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其文化精华,才能更好地助推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他不仅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梧州职业技术学院、苍梧中等专业学校等院校担任老师,而且牵头成立了六堡农家茶协会,设立了陈伯昌非遗传习所。传习所里不仅陈列茶叶和茶具,还设置有制茶、泡茶等体验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广西师范大学、梧州学院、梧州职业技术学院、苍梧中等专业学校等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2010年,陈伯昌更牵头成立了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面向国内外传播六堡茶文化,促进会的成员涵盖了加拿大、韩国、英国等国的茶人茶商。
主动参与斗茶赛
随着热水入壶,一瞬间茶香四溢。陈伯昌为前来拜访的好友冲上一壶“貂蝉”六堡茶,一斟一酌间,慢慢讲述好茶背后的故事。
“要做一个合格的工匠,不仅要将工艺传承下来,还要学会创新。”陈伯昌说,要让传承具有生命力,就要取其精髓、不断升华,在保留古韵的同时赋予它时代气息。正是传承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有机融合,让陈伯昌的制茶技艺不断提升、产品日趋丰富,他也因此荣膺2019年度“广西工匠”称号。
明前茶生在乍暖还寒时,如貂蝉登楼拜月夜;明后茶形态娇美,恰似西施回眸一笑百媚生;夏茶汤似瑶池醴泉泻,色如春娇芳草绿,仿佛贵妃醉酒众生迷;秋茶入口即有沧桑意,让人联想到马上琵琶昭君怨……“四大美人”茶是陈伯昌在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选用苍梧群体种六堡茶原料制作,通过创新杀青和提香的工艺改良口感,并用我国古代四大美人来分别命名的四个季节茶叶产品。这个系列的茶品一推出市场,就受到各地茶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创新不仅仅体现于制作技术和研发产品,更体现在传承技艺与传播文化的方式上。陈伯昌说,以前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是父子之间“手上功夫”的代际传承,但如今,技艺传承要走上课堂面向大众,传授者不仅要将“手上功夫”传授出去,还要用科学依据让学生理解和信服。
翻、捺、挪、甩、抖、扣、挺、抓、压磨、烫……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传统工艺炒青的动作,陈伯昌将技术动作具化为文字,并印刷成培训小手册。此外,“茶多酚”“光合作用”“茶多糖”“茶单宁”等词汇也走进了陈伯昌的传统工艺教学课堂,让学生可以更加科学地认识六堡茶的特性及种制技术。
这些年,诸多荣誉加身,陈伯昌却将此视作鞭策与责任。去年,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动参与梧州日报社举办的2019梧州六堡茶民间斗茶大赛,协助组织茶人茶商参赛,让六堡茶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今,在做大传统工艺六堡茶产业的征途上,他仍在不断地努力着……
“百家茶”有了“统一味”
茶人谭爱云潜心研发出传统工艺六堡茶生产线,在保证茶叶品质的同时,大大提升了茶叶制作的生产效率,给合作社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4月22日,谭爱云在传统工艺六堡茶生产线上检查茶叶的柔韧度。
“轰隆隆——”4月26日,在茶山环抱的苍梧县六堡镇四柳村里,传出了一阵阵机械运转声。这是从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的厂房里传来的声音,一条村里前所未有的传统工艺六堡茶生产线正在运行。而研发出这条生产线的,正是2019年“梧州工匠”称号获得者之一、沁怡合作社的负责人谭爱云。
茶叶“换”来生产线
“我就是爱做茶,一年至少有两百天是‘泡’在茶里面的。”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制茶技术的谭爱云,是自治区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多年来,她不断改进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让茶香从六堡茶山飘往全国各地。
创建制作传统工艺六堡茶的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生产线,是谭爱云一直以来的目标。以往,在做茶的过程中,谭爱云经常听到一些茶商评价称,传统工艺六堡茶靠手工制作,给人的印象是“百家茶百家味”,质量不统一且产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传统工艺六堡茶更好地‘走市场’。”谭爱云受访时说。
为了实现传统工艺六堡茶的加工全过程流水线作业,提升茶叶的产量,并让茶叶从鲜叶到成品“不沾地”、“不沾手”,进而提升传统工艺六堡茶的市场竞争力,谭爱云从2017年就开始构思传统工艺六堡茶生产线的配置。
在构思的同时,谭爱云也在默默地积蓄实力。六堡茶是时间陈化出的“黄金”,沁怡合作社存有一批靓茶叶,谭爱云原计划让这批茶叶陈化久一些以增加经济价值,但为了筹措研发生产线的资金,她咬牙将这批茶叶推出了市场。谭爱云卖出了15吨茶叶,终于换来了搭建厂房与研发生产线的资金。
今年订单大幅增
杀青——揉捻——堆闷——复揉——干燥,深耕传统制茶工艺几十载,谭爱云早就将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熟记于心。她从一台小小的杀青机获得灵感,把传统制作工艺每个步骤所需的工序列出来,结合自身制茶经验,花费一年多时间,设计出了一张细致的生产流程工序图。
2018年上半年,谭爱云拿着工序图去到浙江,找到一家专业机械制造厂商,询问能否按照工序图打造出传统工艺六堡茶的生产线。“拿到图后,工程师说要考虑一下,因为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生产线,担心做不出来。”谭爱云说,一开始,她心里很忐忑,担心没有厂家愿意承接这条生产线的制作。幸好,一个月后,对方答复称,这条生产线可以打造。
为了让工程师能更精准地制作生产线的各部分配件,在生产线打造过程中,谭爱云不断与工程师沟通,向工程师讲述制茶原理。鲜叶杀青需要控制温度,嫩茶需100℃至150℃,老茶则需要180℃,传统杀青机难以准确控温,谭爱云便要求在生产线的杀青模块加入温度调节功能,可以根据鲜叶状态进行杀青的温度调节;在进行揉捻步骤时,老茶需快揉,嫩茶需慢揉,谭爱云便提出揉捻机器要能调节快慢,必须精准到可以控制每一分钟的转速……
将近一年时间的不断沟通磨合,谭爱云前后三次修改机械设计版本。2019年春季,传统工艺六堡茶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生产线终于组装完成,顺利投入2019年秋茶的制作。由鲜叶提升机、热风杀青机、网带冷却输送机、回潮机、闷堆机、揉捻机组、动态烘干机等机械组成的一条长达几十米的生产线,不仅融合了传统制作工艺的特点,且现代设备的精准控制还解决了传统工艺“百家茶百家味”的问题。
而更令谭爱云和沁怡合作社170多名茶农欣喜的是,这条生产线让传统工艺六堡茶的产量大大提升。以往,一名工人手工制作传统工艺六堡茶,一天大约只能处理7.5公斤鲜叶,而工人操作生产线制茶,8小时便可处理5000公斤鲜叶,产出1000公斤毛茶。
谭爱云说,有了生产线后,合作社的制茶效率提高了,人力成本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大大提升。有不少外地客商为沁怡合作社的茶叶品质、产量与价格所吸引,纷纷要求合作,合作社今年前四个月接到的订单量已经超过往年一年的订单量,这让茶农们对种植六堡茶增收有了更大的期盼。
西江都市报
文字:本报记者 蒙敏莹 陈雨燕
图片:本报记者 杨扬
编辑:覃燕霞
编审:黄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