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书分享《我的人文普洱》第二辑 爱护普洱茶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茶书分享《我的人文普洱》第二辑 爱护普洱茶

    第二辑      

爱护普洱茶

让普洱茶的醇和与陈香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习惯,让众多的消费者面对普洱茶像藏青同胞一出样喊出“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这才是云南普洱茶人美好的梦想。


     

如今新朋老友相聚,主人会问:“喝普洱茶吗?”若你不喝普洱茶,不知道普洱茶,那就意味着你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落伍者了。

     任何时尚形成之初,总是汪洋恣肆,真假难辦,良莠并存,有价值和无意义混同。在利益的驱动下,一批不具备优质普洱茶生产条件的厂家、作坊生产的产品涌入市场,泡沫与黄金共存,它们与优质的普洱茶一道共同构成了神秘莫测的风景。审视普洱茶多种多样的品质、价格,以及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对普洱茶的文化解读,我们像步入了一条冰消雪融的河流,生机勃勃,却也裹挟着冬天的败叶。泥沙俱下的时尚潮流一方面给普洱茶的声誉与品质帯来了负面作用,另一方面,冷静地看,这一潮流又以它强大的力量对在华人圈和东南亚消费者中普及普洱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无数次地证明,文明的进步、精神的超越、物质的丰富,在它的发展初期,总是需要时尚的力量来推动。

     不良商家的假货流行、价格欺诈,是普洱茶热中的污泥浊水和枯枝败叶,因而扫荡假货,正本清源,是普洱茶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可是,如果因为假货和欺诈的存在,就用极端的事例恐吓处于起步阶段的消费者,同样会起到与善良本意相反的摧毁普洱茶产业的作用。正像古玩市场、书画市场存在着赝品与欺诈一样,它需要的是商家的良心、行家的眼光、茶人的品味和政府的法规。



     在近期召开的普洱茶研讨会上,中国太平洋粮农资料委员会副秘书长卢勇先生认为,云南的普洱茶尚处于一个产业发育中的“幼年阶段”,一个产业处于幼年阶段就呈现出繁荣景象,前景既看好又充满了变数。任何一个有责任心有良知的茶人都应该起来保卫普洱茶,推动普洱茶的健康发展。

     普洱茶产业的成熟是与消费者的成熟相生相伴的。在普洱茶产业的成长阶段,政府的法规将逐步完善,消费者也将逐步成熟。大浪淘沙,随着时光的流逝,喧嚣的普洱茶终将会冷静下来,露出它本真的面容。当人气飙升的普洱茶成为发黄的日历,跟风者便会散去。然而,普洱茶永恒的价值却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普洱茶千年的陈香与历史的的韵味,永远会弥漫在那些忠诚的消费者灵魂的深处,成为他们生命中永恒的怀念。

    爱护普洱茶,还需保卫它的平民本质。在普洱茶“流行”的过程中,已经或隐或显地流露出了“贵族化”的倾向,喝普洱茶已是品位、风雅与地位的象征。然而,普洱茶不仅是品味的象征,更是大众的饮品,它来自边地,在少数民族质朴的目光中成长,每一张叶片上都弥漫着泥土的气息,散发着山野的芬芳。历史以来,喝普洱茶并不是贵族特有的专利,而是普通人生活的需要,生命的需要。



     同样,不必每一个喝普洱茶的人都要“懂”普洱茶,正如每一个使用电脑的人不必都要懂得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技术一样,懂普洱茶是专家和雅人们的事。普洱茶天赋的秉性和已经被证明了的保健功能,使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饮品。普洱茶产业要发展社大,不仅要成为茶人的雅趣收藏、,成为他们缅怀岁月追忆人生的历史物证,更要成为寻常百姓生活的必需。

     让普洱茶的醇和与陈香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习惯,让众多的消费者面对普洱茶像藏族同胞一出“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这才是云南普洱茶人美好的梦想。


    众所周知,由于普洱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越陈越香的独特个性,使得它与历史和文化天然地结缘,并因此具有了超越了大众饮料的品质。一片老的普洱茶,常常超越了饮料的含义,负载了人类文化的体温,一些品茗的风雅之士从中可以品读历史,感悟生活。是啊,小小的一片普洱茶,既可以见证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重大事件,也可以记录人生旅途上一件件往事,为你呈现的,是岁月不经意间为你保留的一份温情。在时间的浸染下,那老陈持重的色泽,已经让普洱茶负载的文化价值千万倍地超越了作为茶叶的价值。正像作为文物的青铜器刀剑,谁也不会再手握它重上疆场。

    对于一个从心底热爱茶叶的人来说,无论普洱茶时尚化的潮流还会延续多久,我们都必须像对待知音一样厚爱普洱茶,并像捍卫朋友的尊严一样捍卫普洱茶的声誉。那些依靠时间的力量修炼成道的普洱茶,本身就是一本扉页发黄的历史书,我们将它放在书架上不敢轻易地翻阅,是唯忍损伤它珍贵的生命,毕竟喝一片就少一片。同样,作为日常饮品出现的普洱茶,也应得到我们茶人的尊重,力争让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卓越的品质。这种尊重,是从原料到加工的每一个环节,悉心啊护,认真对待;这种尊重,是让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安全、卫生和健康。对于普洱茶这样的天赋饮品来说,任何的疏忽和轻视,糟践的是茶品,剥夺的则是自己作为一个茶人的资格。

作者在云南省茶科所国家种质园。

勐海巴达1700年野生大茶树。

③班章古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