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述人茶共生的千年传奇——何春委员连续10余年为景迈山申遗鼓与呼履职记事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向世界讲述人茶共生的千年传奇——何春委员连续10余年为景迈山申遗鼓与呼履职记事

向世界讲述人茶共生的千年传奇

——何春委员连续10余年为景迈山申遗鼓与呼履职记事

景迈山“人、地、茶、林”的独特山地景观 董荣蓉 摄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9月17日晚,一则喜讯跨越万里从第四十五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地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传回,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普洱景迈山举山沸腾,人们身着盛装、欢呼雀跃,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地庆祝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至此,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花落中国。回望十三载申遗之路,离不开无数人的默默付出,而最早把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呼吁带上全国“两会”的委员中,第十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普洱市政协委员何春便是其一。

“作为一名亲历者和积极提案者,景迈山申遗成功的消息让我倍感亲切,万分喜悦!”获悉喜讯,身处景迈山200公里外的何春内心振奋、百感交集。作为拉祜族同胞,她既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由衷喜悦,也为自己久久为功的努力深感欣慰。

缘起,茶山儿女的初心与坚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饮用茶的国家。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何能在万千茶山中脱颖而出成功申遗?在何春的讲述中,景迈山的前世今生被娓娓道来。

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进入景迈山,便进入了“人、地、茶、林”所构成的独特山地景观。由两条河流和陡峭山谷围合形成的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包含5片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其间又由3片防护林分隔。茫茫的林间、深深的云端,芒埂、勐本、景迈大寨、糯岗、翁基、翁洼、芒景上寨下寨、芒洪9个传统村落安然而居。“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诗意画卷铺展眼前。

何春的家,就在景迈茶山脚下。“景迈山独特茶文化景观的形成,有很多特定的自然因素,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年降水量1400-1450毫米,年平均气温18℃,四季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但更为重要的是当地群众把茶当成生命的一部分来种植、传承、发展,人茶共生、生生不息。”何春说。

正如申遗文本中的描述:“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朴素生态伦理和智慧”,这项新晋世界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了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追溯景迈山的种茶历史,至今已有千年。据史料记载,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迁徙至景迈山,发现并驯化栽培了茶树,又因地制宜,与后来的傣族先民共同栽培繁育了古茶林。此后,这里渐渐聚居了哈尼族、佤族、拉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居民,他们与茶相伴、以茶为生,将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建立起了一套尊重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古茶林生态系统。目前,景迈山拥有古茶林面积2.8万亩,有古茶树320余万株。

“在景迈山,保护茶树,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何春介绍,每年4月,景迈山都要举行隆重的茶祖祭祀仪式,呼唤茶祖灵魂,祈求茶林安全,祝愿百姓安康;芒景山的每片茶林还设有“茶魂树”,作为茶祖的代表守护每一片茶园。群众还用村规民约规定,只采春茶和秋茶;遇到一芽有三四片叶子的,要保留一片叶子;不用除草剂,而用传统的刀、锄头除草……

正是当地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社会治理体系、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和”为核心的当地茶文化、互敬互爱的风俗习惯,使得茶树被一代代传承下来,爱茶护茶敬茶的优良传统早已根植于每个景迈山儿女的内心。

缘深,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茶山的儿女,何春对景迈山总有一种莫名的牵挂,用她的话说就是“一种难以磨灭的情愫早已深刻在骨子里”,这从她的成长经历便可窥见一斑。

1981年,16岁的何春顺利考入云南民族学院(今云南民族大学)。大学期间,她就常常和同学分享着景迈山的故事,言语间充满自豪。1985年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回到家乡普洱工作。2007年,她回到澜沧县担任分管经济的副县长,身体力行地投身于景迈山的保护与发展。

2008年3月,何春第一次作为少数民族界别中拉祜族代表人士,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参政议政。此后,她连续担任了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我深切感受到政协委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全国政协为委员资政建言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这段经历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履职的15年间,何春心系边疆发展、情牵民生福祉,积极履职尽责,不遗余力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金点子”。期间,她提交的总提案数已超过百件,很多提案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并给予及时反馈和落实,而最让她自豪的是,她连续10余年提交关于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为景迈山申遗添砖加瓦,有力地助推了景迈茶山的申遗工作。

“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等正在申报茶园类遗产,但目前尚且没有以茶文化为申报主体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对我国来说是个机遇。英国有下午茶文化,日本的‘茶道’历史悠久传承完整,如果我国的相关部门不尽早采取行动,可能会让我们有优势的传统文化项目旁落他国。”谈起当初提交提案的初衷,何春如是说。

同时,何春认为,景迈山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茶林景观最典型、文化内涵最丰富、人与自然关系最和谐的古茶林,具有重大的科研、景观、文化和生产应用价值,这种世界级的茶园理应得到世界级的呵护。

在各方努力和何春委员的持续呼吁中,景迈山申遗得到一步步推动落地:2010年,景迈山古茶园申遗工作启动;2012年9月,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试点,当年11月,又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相关部门对景迈山古茶林的申遗工作进行了考评……直至2023年9月17日申遗成功。

缘续,见证“中国茶”走向世界

在历时13年的申遗工作中,何春见证了景迈山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保护促民增收取得新进展、村庄建设取得新突破、民族团结展现新面貌……

相关数据显示,景迈山古树茶均价由2010年的每公斤500元增长到现在的每公斤800—1200元。茶产业的提质增效也带动了当地旅游服务业,景迈乡村振兴示范园、景迈古树茶小镇等项目先后启动建设,中旅、柏联等知名文旅企业相继进驻,带动周边2600余名农民就业增收。2022年澜沧县旅游人数6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4亿元。

此外,当地政府还出台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奖补办法,对670栋传统建筑挂牌保护和奖补,形成了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和“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2020年以来,奖补资金339万元,截至2022年底,景迈山居民人均纯收入2.03万元。

“此次申遗成功对于景迈山、全国乃至全球茶界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既有助于进一步确立我国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地位,也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更有助于保护传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展望未来,何春充满信心。

“申遗成功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大的责任还在后面。游客怎么引导,如何在保护传承和经济发展之间保持平衡,这些课题还亟须深入研究。”对今后景迈山的发展,何春建议要加强宣传,让村民自觉参与到保护中来,合理采摘古茶;做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保护中发展;政府要加强管理,做好服务等。

何春表示,下一步,要用自身行动宣传好景迈山,让更多人了解景迈山,亲近景迈山;继续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的原则,为景迈山古茶林保护和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李茜茜

来源:云南政协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