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活水”浇出黔茶“新芽”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天河“活水”浇出黔茶“新芽”

“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贵州省毕节市的七星关区一直是贵州的老茶区,生态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时期所产制的“太极茶”就已成为中国名优茶叶,在清朝时期曾为“贡茶”,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茶树之乡”。

然而长期以来,太极古树茶面临基础设施不健全、技术人才缺口大、产业体系不完善、品牌竞争力低下等发展“瓶颈”。2021年天河区结对帮扶七星关区以来,以打造广州天河·毕节七星关共建七星太极古树茶产业园为依托,采取“资金帮扶,技术帮持,人才帮培”措施,助力毕节市七星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野生古茶树的发源地——亮岩镇太极村

契机:七星关既有古树茶产业需升级

从毕节市区出发,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驾车2小时,辗转60公里,便来到了“中国古茶树之乡”千年野生古茶树的发源地——亮岩镇太极村。青山环抱,古树成荫,赤水河上游的水从中蜿蜒穿过,将村庄一分为二。从高处俯瞰,一阴一阳,自然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天然的“山水太极图”,太极村由此得名。

自古黔地缺盐,黔西北的生活用盐都是从四川叙永“人背马驮”运至毕节古城。南宋末年,朝廷曾用四川运来的盐换取毕节的茶叶、马匹、窝铅(锡)等。这条始于唐朝、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川黔盐茶古道,被誉为川黔的“丝绸之路”。

在太极村的古树茶厂,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古盐茶道的盐商、茶商往来的青石板路,路面上一个个圆形的坑洼,是背盐驼茶的拐耙子和马蹄留下的印迹,也见证着盐茶古道昔日的繁华与沧桑。


盐茶古道

翻开七星关区古茶树的分布图,清水铺、燕子口、亮岩、层台、小吉场等多个乡镇均能觅得古茶树的身影。据统计,亮岩镇有110000株,燕子口镇有152720株,清水铺镇有44800株,层台镇有28700株。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茶树多达30余万株。

“2021年到七星关区工作后,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七星关区古茶产业发展虽然有独特优势,但与产茶先进地区相比,在基础设施、技术人才、体系构建、管理维护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古茶树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练惠林告诉记者。

深入太极村周边的山间密林,古茶树与松树相伴而生,部分古茶树干高达6米、树龄800年乃至上千年。由于缺乏古茶树管理知识,大多古茶树树龄虽达上百年,树干却相对低矮,生长的位置也多在山间石缝中。

“以前古茶树经济价值不高,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将古茶树砍去改种庄稼或烧木材。而今随着太极古树茶声名远扬,古茶树已经成了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七星关区亮岩镇镇长罗恽表示,村民们不仅舍不得砍伐古茶树,还会主动上山剪枝施肥,一些上了年份的古茶树都得到了挂牌保护。

改变:天河区助当地茶产业摆脱“小散弱”

“一杯好茶背后,对种植、采摘、制茶、冲泡等各个环节的把控都很重要。”练惠林表示,面对太极古树茶基础设施不健全、技术人才缺口大、产业体系不完善、品牌竞争力低下等发展“瓶颈”,广州帮扶工作组在深度调研、精准把脉太极古树茶产业的基础上,以“九个一”太极古茶帮扶发展计划破局。

具体来看,即围绕一个发展目标、建立一套整合机制、制定一套太极古树红茶标准及加工技术规程、培养一批制茶工匠、建设一个生产基地、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打通一个销售体系、推出一个形象店面、打造一个知名品牌。

已是盛夏八月,太极村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茶叶加工厂仍机声隆隆。村民们自行上山采摘的新鲜茶叶,茶厂经过萎凋、机器揉捻、发酵、烘干、按级筛选、冷藏、出厂前提香等一系列工艺后走出深山,成为远销20多个省区市的“太极古树茶”。


制茶机器

“以往没有茶厂,老百姓自己制作的茶叶叫作‘杆杆茶’,口味略带苦涩,需要用陶土茶罐熬煮,在市场上只能卖5-10元/斤。随着工艺改良和技术升级,古树茶口感大大提升,鲜茶面向村民的收购价也上升至20元/斤,清明前后的春茶收购价最高达120元/斤。”太极古树茶加工厂厂长助理赵朝文告诉记者。

以茶厂内一台电脑控制的筛选机为例,以前依靠人工筛选,时间长、效果差。“现在一台机器1小时的工作效率,比100个人加起来还高,现在的筛选效率可以说是大大提升。”赵朝文表示,设备升级还延长了古树茶叶的采摘时间,“以前夏秋季节不采茶,因为没有好的设备和技术高超的制茶师,现在夏秋茶依然能做出品质上乘的好茶。”

资金帮扶,强基固本。天河区帮扶以来,专门安排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48万元用于提升七星关区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工设备更新、区域品牌打造等,其中投入支持茶产业发展的618万元,初步实现了茶产业从“小散弱”向“集聚强”的转变。

升值:春茶季一斤干茶均价超千元

走进太极村古茶树育苗基地,古茶树“优中选优”的一批批幼苗长势喜人。“去年9月开始,我们从七星关区古茶树中筛选出103株优异品种申报品种权,通过对品种基因检测分析,目前观察了近一年时间,部分优异品种就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了。”毕节七星太极古树茶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谢涛告诉记者。


制茶

建标准,立规程,对古树茶产业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今年4月,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国家红茶岗位科学家吴华玲博士及团队的《太极红茶地理标志品质标准》,和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陈栋会长及团队的《太极古树红茶加工技术规程》相继发布,大大提升了七星关区古茶制茶标准和制茶技术。

“当前,春茶季一斤干茶平均售价在1000元以上,最贵的有一万多元/斤。”谢涛告诉记者,太极村已建立起“茶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销售公司+消费者”的产业经营模式,实现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分化和利益融合,把种植农户、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加工企业与销售企业,生产区与发达城市市场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了产销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55岁的叶逢勤打小就在太极村看着父辈们种茶、采茶、制茶。“以前我们卖茶,早上天不亮就得背着茶叶步行三四个小时去燕子口镇赶集,有时去晚了就卖不出去了。”叶逢勤回忆,随着茶厂的建立,现在大家只需要将采摘的新鲜茶叶送到茶厂,就能获得不错的收入。目前叶逢勤一人光靠采茶,年收入超一万元,“有了茶厂,只要守好这个茶园,可以说吃穿不愁了。”

高品质的古树茶,采摘也有讲究。“采茶的时候,不能用指甲去掐,而是用指腹摘下,不然断裂处会发黑,直接影响茶叶品相”“‘一芽一叶’最为上乘,采摘难度也大,清明前后收购价最高能到120元/斤;品质低一些的‘两叶一芯’,收购价在80元/斤”“平时还要注意科学地施肥、剪枝”……经过一次次培训,太极村中像叶逢勤一样的老人家,对于古树茶的养护、采摘要领都熟稔于心。

产业振兴,人才为要。天河帮扶干部通过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为七星关区举办了两届制茶师培训班,对七星关区50多名茶企骨干制茶技能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并全部通过了贵州省茶叶协会的考核,为七星关区培养了一批制茶人才。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记者:赵方圆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 记者:王钰舜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