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家茶企的往往不是外部因素,而是内讧。普洱茶行业里存在着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当行情进入低迷期,真正因为生意不好而破产的企业没多少,大多数都是因为行情不好而引发内讧,此时对应的茶企内部要是没有一个强力人物力排众议的话,这家茶企基本就凉了。
许多年前,普洱茶市场曾经也有过这么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虽然这家茶企现在已经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可在十多年前比起大益也未遑多让。
2005年马帮进京开启了全国喝普洱茶的热潮,向来冷清的云南茶山一下子热闹起来。老企业增加产能,几乎每天都有新企业开张。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家早在90年代就开始做茶的企业,他家的许多产品在当时就是顶级普洱茶的代名词,尤其是他家的易武茶一度成为易武古树茶的代名词。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大家都很熟悉,那时候在芳村几乎家家都在销售这家茶企的产品,想加盟的经销商申请表都压了厚厚一摞。
这里要说一下,早年的经销商跟现在的经销商大不相同,说是经销商倒不如说是一个或是几个大的茶商带着一群分散在各地做茶的同行一同代理一个品牌。经销商有自己的体系,这一体系的优势在于能够使一个品牌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发展壮大,缺点在于一旦大佬改旗易帜,盟友们也会共同进退,茶企甚至能在一夜间垮台。
本文所说的这家企业就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它在珠三角地区有个很大的经销商,要不是这个经销商,它家的普洱茶也不可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引领了普洱茶的品饮潮流。2006年的时候,这家茶企花重资建成了当时市场里最大的一条普洱茶生产线,当生产线全力开动后,不但能满足所有经销商供货需求,还有大量结余。其实这里面有个问题,产能的提高应该建立在有足够优质原料的基础上。但这家茶企当时被金钱迷住了双眼,为了及早收回成本,提高了产品价格不说,品质还有所下滑,一时间经销商怨声载道。
其实到了这一步,茶企的负责人就应该同经销商们好好商量一下,结果茶企就觉得自己品牌那么出名,对于那些不满的经销商大可以退出嘛,反正有的是排队的人。接下来矛盾进一步激化,此时茶企已经囤积了大量的原料,很多原料仅仅支付了定金,为了消耗过剩的产能,茶企负责人的儿子(不知道有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业内说法不一这里就不细究了)在他家最大经销商的对面开设了一家直营店,店内产品价格都比经销商卖的便宜一些。这样等于茶企下场来抢夺经销商的零售市场,前面本来大家都颇有微词,这么一搞,经销商彻底发怒了。
就在那一周,经销商们一起低价向市场抛售了想当数量的产品,之后改旗易帜更换其他品牌。几乎是一夜之间,这家茶企的产品烂大街,新增加的生产线以及新开设的旗舰店全部都变成了负资产,另外消息很快传到了茶山,害怕收不到尾款的茶农们纷纷上门讨债。茶企呢,也只能变卖产品,市场进一步完蛋,除此之外还有很大缺口。总之把能卖的都卖了,比较戏剧的是,2006年这家茶企刚买的奔驰,开了没几个月就又卖掉了,一时间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此事已过去十多年,今日回想起来,当年的一切依旧历历在目。茶企与经销商本为一体,如果他们之间互相拆台,再大的家业也禁不起折腾。
文:天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