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熟茶引发的讨论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一杯熟茶引发的讨论

 

与省外来的友人喝茶,中途一款老熟茶引发了议论,我的判断,级别大,汤厚而黏稠,回甘而陈香显。友却反之,无特点,再问,无茶味。

 

这种喝茶的判断大相径庭,让人大为疑惑,何为茶味?

 

理论的解释是茶叶的呈味物质,如氨基酸、儿茶素、糖类、咖啡碱等等。平常喝茶,生搬硬套科学名词,实在无味。

 

友人平时喝超级老茶,每次出差都带一两盒撬散的随身。我们冲泡老生普,那种浓浓的陈香味泛起。我一下子明白,用老熟茶对冲老生普,的确不是一个频道,老生普是老生普的喝茶标准,老熟茶是老熟茶的喝茶标准。

 

喝茶分口味,道理如同喝酒,习惯酱香型的以茅台为尊,习惯浓香型的以五粮液为贵。茶都是好茶,酒都是好酒,以各自的喜好去判断,难免就有不同的声音。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有关茶叶是饮料还是茶叶当药的话题。

 

友人言,去年诺华发布了几款基因治疗药品,比如肿瘤、“糖眼”等等病,一次即可见效,是颠覆性的,科技的日新月异让人感慨,只是有些贵,要400多万美元,但是人真到了那份上,也不得不去打一针。

 

茶叶界现在有关功效的大讨论,大部分都还停留在研究阶段,尤其是治疗癌症、治疗糖料病的说法,仅仅是在分析茶叶成分的阶段,离成品药还有遥远的距离。可以说,这只是在讨论某种可能性而已。而且,即使是成为了药品,也与茶叶毫无关系了。真到了药品阶段,这就是不是茶叶这个小圈子讨论的话题了。

 

事实上,茶学、药学的发展,完全无法相提并论。一个是革命性的,一个是勉强因为经济的因素独立成门类。一个是科技的革命性产品,一个只是包装了时代因素的传统饮料。

 

只是身陷茶行的人不由自主,总是把茶叶附会了许多东西。之前有茶学家言,普洱茶从农业普洱发展到现在的人文普洱,我以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时代不同了,对于茶叶需求也就不同。

 

 

以现在占据国际市场优势地位的红茶而言,之前的市场绝对份额是属于绿茶的。只不过,现在每种茶类在书写自己历史的时候,不由自主用了很多“夸张”、“修饰”的手法,这让后来的阅读者,甚至作者照抄这种“夸张”,传到市场上,自然是越来越变形。

 

事实上,“绿转红”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国内茶学界往往从茶叶功效引发人生理的变化来论证国外市场从“绿茶”到“红茶”,阅读过《茶叶全书》即可知,不是那一码事。

 

绿茶转红茶,其实是因为“造假”,并非大家猜测的绿茶伤胃,红茶养胃的说法。

 

今摘录一段如下:

 

“东印度公司运到英国的茶叶,大部分是在中国所能购得的最优良的绿茶,因为供给不足及税率太高,一般老百姓都没有能力购买。。。英国初期的茶叶进口商,因为东印度公司所能供给上等品的茶叶数量有限,自然不容易廉价买到绿茶。为了供应需求及降低茶叶价格,于是就采用伪造混合物及人工着色。这种伪造品一部分在中国制作,但是大部分在国内制成。伦敦成立许多小工厂,专门从事柳叶、乌荆子叶及接骨木叶等伪茶的制造及着色,并收集用过的茶叶,以备混用。”(录自:《茶叶全书》)

 

《茶叶全书》1935年在美国出版后,由于引用资料详实,引发世界性的轰动,被称之为茶叶界的“圣经”,茶学家吴觉农先生也对该书推崇备至。至今为止,很多有关所谓茶叶历史、茶叶战争的文字都来源于该书,只不过是改头换面。

 

从该书中可以得知,最早的英国市场流行绿茶,甚至称之为“绿茶信仰”。当时讨论的也都是绿茶的功效,比如,当时人信奉“咖啡碱”,认为提神、有益健康,媒体讨论的标题都是“咖啡碱是博爱者”、“增加心智及体力的工作”、“咖啡碱的作用不会累积”、“茶史文明社会的救世主”、“咖啡碱能克服寒冷”、“咖啡碱增加肌肉能力”等等。

 

由此可见,每种茶叶的流行有其一定的偶然性,任何茶类的流行都是一种重启,铁观音是这样,普洱茶亦如此,翻来覆去,周而复始。随当时的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随当时的市场文化流行的转化而转化,随销区的转移而转移。

 

任何茶类的流行也都是一种从众的效应,没有推手,没有故事的产业,都会逐渐消失,铁观音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这可以说明,舆论的力量很重要,哪怕是民间自发形成的。

 

普洱茶算是个代表,名堂多,怪论多,正反一个说法,反方一个说法,体现给市场就是概念层出不穷。

 

普洱茶既受益于此,又受害于此。

 

 

普洱茶在全国市场是越来越热,这是指文化,指知名度,然而,大多数入门者不敢下手,究其因,还是在于普洱茶现在弄的没有信任感了。一个专家一套说法,一个茶商一套说法,每个人头上都有顶帽子,不是专家就是茶人,搞得消费者不知道到底哪个“职称”是准确的。

 

我让几个业外的朋友统计了几个问题:

 

什么是普洱茶?什么是生茶?什么是熟茶?什么是纯料?什么是古树?老班章是种什么特殊的茶?怎么保证是老班章?女生喝什么茶美容?喝什么茶养胃?怎么泡生茶?熟茶?。。。

 

这些问题好像很浅显,不要说真正的茶学家,估计产业内很多人都可以回答,然而,每个人的回答都可能惹回一堆更大的疑问。

 

其实这些问题本身就反应了这个产业最大的症结——没有人相信你!

 

前几天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是一个悲剧,法理上的意义是法理上的,与普洱茶有关的是,这都是看客文化的结果,众人皆看到了问题,众人皆做壁上观,这样的结果是一车倾覆。

 

所有秩序的重构,都需要个体的发声。

 

现在的茶行业进入的大部分可以分为两个群体,一个靠茶吃饭,一个靠茶玩。两个群体的出发点不同,看待茶产业的观点则不同。我的看法是,现时代做茶,茶之外的东西多一点比较好。这就像如同有人问我怎么学茶,怎么学茶艺,其实我答不出来,只能模糊的感觉,茶叶是类似艺术的东西,关注自我内心的东西要多一点,不排除利益的关系,只是这种比重的多与少,先与后的关系。

 

这就像做房地产和茶产业的关系,这就像卖茶和卖书的关系,哪一个的产值大?这是不言而喻的。

 

每个人都在寻求一种内心安定的方式,金钱也是,艺术也是,茶叶也是。

 

科学研究茶叶那是一码事,正常人喝茶,写茶,随时要搬出这些成分来证明茶叶的好坏,难免失当。尤其是大部分人并非专业的背景,往往在论述中倒果为因,把原本的事实和走向都颠倒了,市场愈加模糊不清。

 

 

 

 

 

 

 

 

 

 

编者注: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写作《普洱茶营销》、《普洱茶营销--七子饼鉴茶实录》、《吴疆说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