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茶究竟产生于何时
(二)
陶德臣
————————————————
史料证明,乾隆年间(1736—1795年)砖茶业已呈兴盛之势。
姚明辉编《蒙古志》卷三载,乾隆二十年(1755),砖茶出口价值4848贯。“砖茶出口初甚鲜少,后渐繁盛”。这说明,清代茶叶出口初期,砖茶已是重要茶类。相对外销而言,砖茶在边销中的市场更大。因为“故自张家口外以至伊犁,凡属蒙古境内,皆食砖茶”,砖茶大量销往蒙古市场。1759年,清朝平定新疆,新疆茶叶贸易随之兴起。不久,运销蒙古的砖茶进入北疆销售,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每年达7000余箱,每箱计100斤计,共70万斤之巨。由于数量多,引起专销湖茶的甘肃茶司利益相关官员如陕甘总督的反对。支持晋商输送砖茶赴乌鲁木齐销售的另一方是乌里雅苏台官员。从他们争论的结果看,乾隆年间砖茶大量运销新疆北部是事实。
砖茶还作为一种重要礼物,与其他高级茶一起用作国礼。1793年,到访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人员得到乾隆赏赐的大量茶叶。其中砖茶36块,其他茶还有:大普洱茶2个,普洱茶122团,六安茶48瓶,武彝茶24瓶,女儿茶36个,茶叶大瓶2瓶,茶叶38瓶,及磁茶桶2对,皮茶桶1对,磁茶碗2对,奶茶碗1对。
除砖茶外的有名称的茶共分三大类:普洱茶(包括大普洱茶、普洱茶、女儿茶)数量最多,其次是六安茶,再次是武彝茶。这3类茶都是清代名重大下的好茶。如:“普茶名重于天下”。阮福《普洱茶记》也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地方官每年用于普洱贡茶的费用,“动支银一千两”,“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色”。“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六安茶名重一方。明代许次纾《茶疏·产茶》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有人甚至认为,“六安茶为天下第一”。这种自唐代就有显名的茶叶,于明清两代大量充贡。明代六安贡茶为300斤,州贡47斤,霍山县茶253斤。清代六安贡茶,乾隆《六安州志》卷五载,乾隆五年(1740年)后,遂以400袋 700斤为额。武彝茶名闻天下。明代许次纾《茶疏·茶产》记载:“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到了清代,武夷贡茶倍受推崇。谈迁《枣林杂俎》中集载:“宋贡茶,首称北苑龙团,而武夷石乳之名未著,至元设场于武夷,遂与北苑并称,今但知武夷,不知北苑矣”。当时“行天下贡茶共四千二十二斤”,而“崇安县茶九百四十一斤,内探春三十二斤,先春三百八十斤,次春百五十斤,荐新四百二十八斤”。崇安县不远的建宁府建阳县贡芽茶1360斤,两共2301斤,占贡茶总数57.21%。由此可见武夷茶及福建茶的重要地位。
赐给马戛尔尼使团的未列名茶及砖茶,无疑也是质量上乘的贡茶。既然砖茶已作贡茶,并用作国礼,足以证明其生产技术的成熟。从史料来看,进贡的普洱茶紧茶为团茶,砖形的紧茶则一定是羊楼洞一带生产、而由湖广地方官上贡的一种名茶。
来源:茶道哲学研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