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场访问,被后世称为破冰之旅。
第一夫人的大红衣,国礼武夷大红袍,宛如黎明前的曙光,融化了经年的霜雪,为两国外交史留下了一抹不朽的亮色。
采摘-晒青-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拣剔-匀堆-复焙。
唯有最传统的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方能锁住大红袍最原始的岩韵,再辅以海堤27道独特的精制工艺,成就几代华侨魂牵梦绕的思乡之味。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海堤人躬耕不辍,为的就是将“海堤”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标杆与典范。“海堤牌大红袍”也成了中国茶在世界上的金字招牌。为中茶厦门公司系列小包装茶成为国内外畅销半世纪的名牌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海堤大红袍”也并非未遭遇过任何变故与劫难,她也曾经历过一段辛酸往事。
“大红袍”因为状元给茶树披上红袍得名,却也因为这个典故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存殁考验。在六、七十年代,“大红袍”之名由于与“中状元,加红袍”这一“四旧”有关,曾被斥为“封、资、修”,生长于九龙窠的岩茶“大红袍”差点被全部铲除,而后来,以更名“大红梅”、“大红岩”作掩护,顺利地过了“破四旧”这一关。
而最早的品牌茶“海堤大红袍”成为了这一历史真实记录者。期间,“大红袍”被迫更名“大红梅”后,喜爱武夷岩茶的海外华侨惊奇地发现原本天天喝的“海堤大红袍”居然找不到了,销售中的“海堤红罐子”却换成了“大红梅”——“大红梅”与“大红袍”究竟有什么关系?熟悉的“大红袍”又去了哪里?当时,许多侨胞托人四处打听“大红袍”的“下落”。最后,不少海外侨胞提出要把“大红梅”更改过来,尽量减少大红袍更名后所产生的误解。
AT103大红袍
被老厦门人亲切地称为“红罐”的这款茶叶,面世于1960年,至今仍然是很多人心中“大红袍”的代表,这一抹传统的中国红,也成为老厦门人成长记忆中的一部分,成了老华侨缓解乡愁的良方。
大红袍(70周年珍藏版)
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茶成立70周年,“海堤”向时代致敬,升级产品原料,提升制作工艺,将这份珍藏版的礼物,回馈给消费者,
半个多世纪的“海堤”实力,浓缩于一罐产品,具有无可替代的品鉴、传承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