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技艺
山海间白茶飘香
“白茶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做茶的时候,一定要眼观其色,手摸其干,细心观察。”梅相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福鼎白茶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他从小跟随祖父学习制作白茶,几十年来沿袭家传古法,坚守传统制作工艺,对工艺流程精益求精。
福鼎白茶的工艺不像其他五大茶类那么繁琐,不炒不揉,日晒烘干,自然天成。“越简约的工艺往往越难掌握精髓。”梅相靖说,“风险大,天热变红,天冷变黑,制茶时需要大空间,无法机械操作。”传统制茶包括萎凋、初焙和复焙等工序,制茶师们如果没有掌握要领,要制出上等好茶,比其他茶类更为困难。
福鼎白茶复杂的工艺在顶级白茶“白毫银针”制作中有着更为集中的体现。“白毫银针”由清明前采摘的壮硕多毫茶芽精制,传统采摘方法有“十不采”的约束,对其鲜叶要求非常考究。
因原料细嫩,传统制作对阳光强弱和晾晒时间有着严苛要求。“焙干时,要等烟火全部消散,再把银针放上去。温度不要太高,否则容易烧糊。”在长期实践中,制茶师们总结出了一套要诀。用传统工艺制成的茶叶入水根根挺立,白毫闪亮,被形象地称为“白毫银针”。“外形芽毫完整,汤色杏黄清澈,滋味清甜爽口。”对独特制作工艺的传承,让福鼎白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50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取得SC认证,344家茶叶企业获得福鼎白茶证明商标使用授权,国家、省、市等各级茶业龙头企业达167家。“中国白茶,福鼎引领。”福鼎白茶带动了全国白茶的新一轮发展,2018年前全国白茶产量在2万吨徘徊,到2020年,快速发展到7.35万吨,其中福鼎市白茶产量2.53万吨。
集聚发展要素
夯实白茶“安全”本色
连绵不绝的茶山,古香古色的品茗馆,充满现代气息的茶叶加工厂房……为更好地展示福鼎白茶文化,福建品品香茶业公司在管阳河山基地建起了集白茶种植、生产、营销、文化、旅游、收藏于一体的白茶庄园。
自然、健康、安全是福鼎白茶文化的千年本色。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绿色品牌建设,以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品品香茶业公司为代表,建成了一批茶叶观光体验园,为生动直观地展示白茶文化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夯实白茶“安全”本色,在提高白茶知名度的同时,我市将质量安全防控摆到全新高度。仅2020年,全市共有70家茶企的茶园获得有机认证,有机茶园面积达到3.2万亩,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认证面积走在全省前列。
品牌的树立和质量的管控需要人才支撑。我市就不断推动茶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仅2020年就选派30名茶叶种植大户、茶企技术骨干到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深造学习。邵克平等9位茶人被授予制茶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一大批企业代表到浙江杭州、福建漳平等地学习电商平台搭建、茶园绿色管理等经验。
质量的管控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青碧介绍,福鼎在全省率先落实茶叶信息化全过程可追溯,推行“一品一码、赋码销售”制度,把全市茶企纳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并创新开展茶青凭证交易,茶叶产品进入市场销售需提供追溯凭证,确保来源可查询,质量可追溯。
2021年,福鼎白茶品牌价值再创新高,以52.15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2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前列。
以茶为媒
茶民俗文化持续赋能产业发展
作为中国白茶发源地,如何用好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众多国字号荣誉?福鼎的选择是——文化赋能。
在首个国际茶日,福鼎推出6条乡村精品茶旅线路,融入太姥文化、畲族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非遗和文保单位等文旅资源,让游客在赏景的同时,体验独特的白茶文化韵味。
为使白茶文化传播有更好的载体,我市以白茶为题材,创作微电影《最美的样子》、歌曲《茶韵绵长》、动画《太姥娘娘与白茶仙子》等一批精品文艺力作。还开办了多期公益讲座,太姥山镇、管阳镇、磻溪镇相继举办各种结合自身特色的茶旅文化节庆活动。
茶亭文化也是福鼎茶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经全面发掘和修复,全域拥有双拱门式、敞墙式、石结构式、廊桥式四大类上百座茶亭。如今,“古道边,茶亭旁,丝竹悠扬,把杯品茗”成为福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不只是把白茶打造成一种产品,而是打造成一种独具福鼎特色的文化。”随采风创作团走进福鼎的鲁迅文学奖得主刘醒龙感叹说。在福鼎,以茶为中心的茶民俗文化随处可见。畲族是闽东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会客、婚嫁、祭祀活动中,畲民们煮香茶,唱《敬茶歌》,民族特色浓郁。
传承白茶文化,讲好白茶故事。近年来,我市还通过举办开茶节、斗茶赛和组团参展等活动,持续扩大福鼎白茶对外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在文化赋能中,“福鼎白茶”这张闽东金名片,成色越来越足。
来源:福鼎周刊/蔡茂楷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