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烹茶有“唐煮宋点”之说,即唐人以煮茶为主,而宋人则注重点茶。
点茶的要求很严,古人有“三不点"之说,即点茶时,“泉水不甘不点,茶具不洁不点,客人不雅不点。”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六一居士《尝新茶诗》云:“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东坡守维扬,于石塔寺试茶,诗云:“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于自洁”,正谓谚云三不点也。点茶技艺要求很高,苏东坡曾云:“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说北宋杭州南屏山净慈寺高僧谦师妙于茶事,点茶技艺高超,达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境界,非言传可以学到者。因此,人称谦师为“点茶三昧手”。刘贡父也有赠谦师诗一首:“泻汤点茶三昧手,觅句还窥诗一斑。”明代韩奕亦有诗曰:“欲试点茶三昧手,上山亲汲云间泉。”表明点茶比唐人的煮茶更加讲究技艺。虽然宋代品茶方式也有采用煮茶的,但凡“茶之侍者,皆点啜之”。这种技艺高超的点茶方式,是宋代品茶集大成的体现。
捣碎的茶在小石磨中碾成细末
点茶前,先要灸茶,再碾茶过罗(筛),再候汤(选水和烧水),尔后调成膏。
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的沸水注入茶盏。点茶时,水要喷泻而入,水量适中,不能断续。击拂,就是用特别的茶筅,边转动,边搅拌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如此不断地运筅、击拂、泛花,使点茶进人美妙境地。古人称此情此景为“战雪涛”。这是因为宋人一般崇尚茶汤白色,“战雪涛”其实就是通过点茶和击拂,使茶汤面上浮起一层白色浪花。
据北宋蔡襄《茶录·点茶》载:“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沸,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点茶的用茶量,按晚唐称量一钱约为四克。点茶的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榷、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在整个点茶过程中,其中候汤最难,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汤要嫩,而不要太老,“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而最为关键的则是点茶。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载,点茶要做到:“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追求茶的真香、本味,不掺任何杂质。
(图片来自网络。文字选自《茶文化概论》,姚国坤著,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