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离茶,茶不离锅’,这是我们制茶人代代相传的宝诀。”童云祥展开一双布满黑色裂纹和老茧的手,这是多年来高温炒茶,加上碱性茶汁伤害皮肤留下的印记。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绿茶制作传承人,童云祥对此甘之如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这门技艺的希望。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将军镇清凉村有着数百年的茶树种植历史,童云祥家祖祖辈辈都扎根于此,为着一缕茶香而钻研。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他通过20多年来的坚持不懈,如今自己制作的手工茶在圈内已小有名气,全国以及四川均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体预定他的手工茶。2019年,他还注册了手工茶品牌——“童老幺”手工茶,并牵头成立了洪雅县童老幺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周边乡亲们的茶叶也因此销路大开。
眼下,谷雨已过,但购买新茶的人仍不见少。“‘谷雨后茶’属于初夏茶,滋味更加浓郁而香气有所减弱。”童云祥告诉记者,一年四季除冬天外均可采茶,而不同时段的茶叶味道各有特色,且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
“杀青”是绿茶工艺至关重要的一步,需在茶锅温度上升到180到200摄氏度,将鲜叶倒入锅中,然后制茶人徒手在高温烘烤下的茶叶中不断翻炒,用闷抛结合的方式短时内迅速将叶片温度提升至80摄氏度左右,以降低茶叶中的水分和活性酶防止发酵,在保持住茶叶鲜绿颜色的同时,还能去除茶叶中的青草味,达到提香的目的。
“杀青”过程中,对炉火的精准把控至关重要。经过多年来的默契配合,童文祥的妻子王文英能将丈夫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哪怕是喉咙里发出的某种声音,都转化为对火候控制的精准指令,这也成为童云祥手工制茶品质的重要保证。
待鲜叶通过杀青除去大部分水分得以软化后,就进入了揉捻工序。在揉捻中,童云祥挥动灵巧的十指,运用“并散紧松抓撒抄压”等指法,让茶叶迅速成型。“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塑型做法,像碧螺春,塑形的标准是弯曲呈螺蛳状。”童云祥一边介绍,一边不停用双手为记者做着示范。“要注意力度,力道不够成型不够,太过茶叶又会被揉碎掉。”他说。
“杀青”“揉捻”之后,是“提毫”“挥锅”二工序。“提毫”是在“揉捻”基础上的再塑形,而“挥锅”则是最后一道干燥茶叶的程序。经过40多分钟的忙碌,一道手工绿茶的制作才算完成。
每天这时,童云祥都会沏一杯新茶,看卷曲的叶片在水中慢慢舒展,茶汤渐渐变色,再细细品味这一天的劳动成果。
“技艺的背后,是制茶艺人的悟性加上经验和时间的积淀。”童云祥称,手法的拿捏、温度的掌控都是在千万次的茶叶制作中慢慢积累、点点修正,才能达到一个最佳的度,来不得半点捷径。去年,他的儿子童浩从外地辞职回乡,决定跟随父亲一起,学习手工茶制作,一起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娜 通讯员 杨诚波,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