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五十年代的红印普洱茶是否真实存在?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历史:五十年代的红印普洱茶是否真实存在?

 

老茶神话,似乎是普洱茶界的一个巨大利润点。百年老茶的存在,证明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质。但是好多不明所以的老茶,趁普洱茶市场低迷的时候卖出一两饼,就能保住房租和其他生活开销,无疑让老茶成了众人“仰望”的对象。

卖老茶的,都成了卖高档茶的一个代言人了。

90年代的时候,台湾茶人邓时海就专门为五十年代的红印著书立传,邓时海还因此饱受茶界的批判质疑。

关于老茶的历史,如果没有确凿的依据,是没办法澄清其深藏已久的“身世”的。近日,云南下关茶叶集团总经理杜发源为五十年代的红印翻案,他公开了很多尘封已久的历史资料,证明了五十年代红印的存在。

一、杜发源首次公开档案资料,回应五十年代红印老茶造假谣言

邹家驹先生的普洱茶书,很多茶人都会拜读,“铁饼神话”也成了证明邹家驹先生对铁饼考证的有力证据。

下面这份资料是写于1957年2月的《云南省茶业公司下关茶厂先进经验汇编》相关内容,现公之于众。

 

文中的第14号经验:“改进紧压茶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对铝甄子压铁饼的加工方法做了详细的描述。包括最初由永昌祥茶厂使用铝甄子压茶,没有成功,1954年“在生产中经群众的积极努力试验成功了”。

 

这种压茶方法,包括紧茶工艺、饼茶(小饼茶)工艺、圆茶(大饼茶)工艺的改进三种。各位普洱茶爱好者看到这些详尽的历史档案之后,对于铁饼及其工艺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

当然,如果一个人连档案都不相信,你还能跟他讲历史吗?

二、五十年代红印沱茶诞生始末  

从下关沱茶集团公司的综合档案室查到的1952年到1954年的工作总结与生产计划,清晰地记录了甲、乙级二分之一(俗称)沱茶的生产情况。

下关茶厂“1952年的工作总结”,包括收购、销售、仓储、运输、税务、加工、基本建设、三反运动、调整人事,整顿组织、尾语十个部分。

在加工部分详细的描述了加工甲、乙级沱茶,有多少个茶锅(即机组),每锅的人数、产量等全年加工的数据,共生产沱茶957市担零22筒,折合95755市斤。

销售部分记录:沱茶仅售卖42.5市斤,并且在备注项中说,沱茶系供应机关部队零星出售(绝大部分沱茶为统一调拨)。

所以五十代的下关红印沱茶是真实存在的,至于消费者要不要叫做红印、蓝印或者绿印,就只能根据他们的理解来进行叙述了。

至今,之所以很少出现五十年代的(红印、蓝印或绿印)甲级、乙级沱茶公开成交或者拍卖,正是因为存量实在是少之又少的缘故。(此部分内容转自下关沱茶公众号)

▲50年代初红印沱茶甲级

▲50年代初红印沱茶乙级

以上两张图片,本来就是两个产品,一个是甲级沱茶,一个是乙级沱茶,且包装形式、生产年份也不完全相同,拍照的时间、地点更不相同,不可能产生相同的色彩,然而只要是用心于研究包纸材质的人很容易鉴别那个时代特定的牛皮纸。更何况高铁开通后昆明到大理,只需要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下关看个明白。为什么偏偏不愿意?

 

▲1950年中茶云南公司下达任务文件

▲1952年中茶云南公司下达任务文件

▲中茶云南公司通知封面

 

这是在下关沱茶的档案室里查到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总结,附件里直接写明了沱茶一共在五个年份生产了多少担。如果这个时候的沱茶不使用中茶商标(红中及绿中),我真希望哪位高人能够指点一下使用的是什么商标?用的是什么包纸?什么材质?如何印刷?

三、老茶并非神话,只是江湖必有纷争

有人说:老茶是一个神话,号级茶、印级茶、88青、92方砖、99绿大树、99易昌号……唛号是一个神话,7542、7572、7581……古纯是一个神话,老班章、曼松、刮风寨……

不可否认,这些神话,一方面带来了普洱茶行业的整体升级,让普洱茶产生了无形的收藏和品饮价值,使其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老茶在某些人的手中就成了造就了经济泡沫的工具,产生了高价茶,更可怕的是由此产生了数以万吨计的假冒伪劣产品。

以至于我们习惯了1000多元的老班章,也习惯了9.9元包邮的老班章,以及老班章熟茶等等。这些茶的无限扩展,我们是无法阻挡的。

总之,不管是台湾大师、广东大仓,云南专家,北方茶人、玩家、大厂、游客都会形成各自的圈子与旗帜。每一个发声的背后,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我们不可否认老普洱茶的真实存在,但他们真实存在的几率到底有多大?多年来,关于老茶年份真伪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历史的真相和虚构的谎言迷一样地流传在整个茶界。老茶真与假的问题,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年份问题,其背后隐藏的确是整个利益分配与话语权争夺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