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洱茶仓储,双陈普洱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些见解源于20余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探索。今天,双陈君就为你全面梳理双陈仓储的发展脉络。
萌动·意识到仓储的重要性
1992年,一个机缘巧合的时机,双陈品牌创始人陈永堂先生收到了一款普洱茶,是朋友所赠,陈永堂先生回忆,“当时和朋友一起品那款茶,那个味道,好极了,我至今都还记得那一刻它带给我的愉悦感受。”
随即,陈永堂先生依据包装上的说明前往香港买了一饼同一年份、同一包装、同一品牌的普洱茶,但是拿回去一品,发现味道却跟上次那个大不一样,请教行家后得知,是存储的方式不同,导致茶的口感差别如此之大。“由此,我开始意识到仓储品质对普洱茶后期陈化的重要性,并对普洱茶仓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永堂先生说道。
探索·对比试验得真知
1992年-1994年间,陈永堂先生组建了研究小组,分别在三个不同的仓储环境下对同一款茶进行了仓储的对比实验。第一种环境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第二种环境用空调来调节温湿度,第三种环境采用传统粮仓的保管方式。
两年后,也就是1994年,第一种环境下的茶受潮发霉无法饮用,第二种环境的茶味很淡,第三种环境的茶香味丰富醇厚。
双陈普洱仓储的雏形就此成形。
酝酿·研究得见初步成效
有了雏形后,陈永堂先生带领的研究小组,对普洱茶仓储环境进行持续的观察和调整,直到发现规律——茶仓温度在32度以下,湿度在75%以下,整个仓储环境通风干爽的条件下,最适合普洱茶的陈化。
另外一边,团队对古人生态粮仓技术的研究也有了成果,两者相辅相佐、有机结合,双陈最终找到突破口,并于1995年建立了第一代普洱茶专业茶仓,储存面积290㎡,双陈品牌也就此诞生。
精进·再研究、再探索、再出发
时隔两年,双陈普洱再度调整仓储技术,于1997年建立了新的茶仓,储藏面积达550平方米。在这里,再次优化存茶环境,围绕普洱茶的转化特性来设计仓储结构。
2000年,探索仓储技术8年之后,第一代茶仓建仓5年之后,双陈总结出一套系统的较为完善的仓储技术,建立了第二代专业茶仓,此时的仓储面积达12000平米。
成熟·仓储发展再上一层楼
任何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普洱茶仓储研究之路便是一条持续演进发展的道路。
2012年,双陈普洱又迎来了一大重要历史时刻:第三代专业茶仓正式建立。这一次,双陈普洱已经掌握了相对成熟的生态仓储技术,并且在全国各地设有六大茶仓,围绕不同的地域研究出“因地制宜”而相对统一的生态标准。
双陈普洱于2012年建成的第三代普洱茶生态茶仓,藏茶面积130000㎡,仓外绿化覆盖率高达55%。这样的生态茶仓,核心价值在于拥有优质的空气、科学的体系和严谨的仓储结构。
它以较为完备的理论构建了符合普洱茶后发酵、符合人体健康、符合环境生态安全的生态系统,为普洱茶的后发酵提供了一个科学,高效的仓储系统。
再升级·从“藏”到“养”新升级新突破
2020年12月22日,双陈第四代茶仓“养普庄园”正式开园。
“养普,是双陈在行业内率先提出的概念。普洱茶是有生命的,它像个孩子一样,而普洱茶的仓储过程就像培养孩子的过程,如果普洱茶只藏而不管,就不可能成为好普洱茶。普洱茶除了原料和工艺需要考究之外,更需要好好‘养’,才会成为一饼值得大家珍藏的经典好茶。”双陈普洱品牌创始人陈永堂先生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对“养普”的最好解读。
双陈第四代茶仓“养普庄园”充分利用了第三代茶仓的研究成果,将普洱茶仓储升级为“养普”,并引入茶种概念,这种理念决定了养普庄园不是简单的技术仓,而是造就一个“生态的普洱茶养育环境”。
在养普庄园里,会选择蕴含某一种类微生物数量特别丰富的老茶,用作养普茶种,以一定的数量配置在不同仓储区位,以利于茶品后发酵、代谢所需要的微生物繁衍。(普洱茶种跟酒庄的酒种在意义上有些相似,同一时期、不同品种的老茶,所蕴含的能够影响普洱茶色、香、味、口感的微生物种群,在数量上各有差异。)
同时,养普庄园要做的不仅仅是技术升级,在运营模式上也做了升级和创新。它可以深度对接茶企茶商的研发、生产、仓储、交易等整个供应链体系,以附加值较高的技术输出取代单一的藏茶输出,以开放的养普技术,拥抱整个普洱茶行业。
仓储探索,双陈一直在路上。
20余年的探索,坚持和积累,让双陈普洱在普洱茶仓储版块拥有强大的“话语权”。这一切,源于陈永堂先生的执着,源于双陈团队的专业,更源于,双陈普洱始终坚持“陈化时间”和“陈化质量”的双陈理念。
上篇文章:为什么对『原料陈化规律』的充分了解,是拼配的关键?
推荐阅读:干净老茶,漂洋过海也要得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