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普洱 | 复兴之光,一个茶人的寻茶路(二)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遇见普洱 | 复兴之光,一个茶人的寻茶路(二)

剑气箫声:宁无心事对青山


我竟然不记得是怎样认识少烘兄的了,我想,唯一的可能就是那天我喝多了。
我是一个不懂得在短时间内和一个陌生朋友拉亲近的人,特别是商界人士。这可能是由于我和这个界别离得比较远,更多的可能是性格使然,毕竟我是个以书写为志业的人,大多时候面对的是自己的内心。

后来我又想,也许这些假设都是错误的。今年四月,我们去了一次云南采风,少烘兄陪我们去易武七村八寨拍摄和做直播,我刚好和他同车,其中他接了个电话,我却分明感知他要说的每句话,这让我有点害怕。
小时候读《红楼梦》,读到林黛玉进贾府,宝玉一见面,就大呼:“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人类的交往,真是个神奇的事情。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每种遇见,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然而,我们终究是在某个场合认识的,没有那么多的玄妙。我们的手机备忘录有我们的诗歌的唱和录,只是大多背影已经模糊了。
那也好,像是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即使最终是空无一物,但那恰恰是生命的真相;其过程的艰辛刺激,回归本源后,就是生命的追问。
某一天,晚间翻朋友圈,读到郑兄的一首诗:

求田问舍为身安,

茶饭相伴愧杜康。

莫问廉颇能饭否,

宁无心事对青山。

不由大为感慨,这是一个大茶商应该写的吗?转而又感动了,一个能自问生命周期,安然静对青山的人,这需要多大的修为!禁不住和了一首:

草树烟供各自安,

寻香问道君亦难。

一壶花雨千般味,

洗尽铅华万仞山。

感谢少烘兄引以为知音,自此诗书唱和,时有往来,古人是纸上,我们却是微信。
而引起我兴趣的是郑兄诗中的“杜康”和“廉颇”,这两个典故几乎是中国古代诗人奋发和感叹岁月不居的最爱。
陶渊明《饮酒诗》其十二:

去去当奚道,

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

请从余所之。

分明就是少烘兄所要表达的“宁无心事对青山”,青山或许无语,但“请从余所之”,但问题来了,少烘的志业可是一个茶人,一个茶商,如此抒写,有多少人能理解呢?是不是有人觉得这又是一种卖弄或矫情?
至少我觉得不是的。后来我们在东莞的一次交集,印证了我的看法是对的。少烘兄给我看过他的一首五十述怀诗:
“2015年深圳秋季茶博会,是‘岁月知味’创品牌十年,又恰逢五十岁生日,回首第一个十年走过的路,颇有感慨,赋韵文一首以述怀。”

青衫皂帽过天南

碌碌生涯解命难

商海半生勤耕读

名山十载味苦甘

诗书老酒谁共品

琴剑江湖我独还

研墨添香人未老

无由一饼任流传

他写这首诗时,我们还不认识,我从诗中,试图去解读他前半生的经历,商海耕读,琴书诗酒是他人生的基本构成,但如诗序所述,“岁月知味创品牌十年”,他进入茶业,颇有感慨,但还是相信“无由一饼任流传”。
一饼要流传,实非易事。

郑少烘走的是一条知行合一的茶商路。有一次我专门问他:“你如何给自己定位?茶人,还是茶商?”
他云淡风轻地说:“首先我是个商人,我从事商业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商业经验和资本,是经过深思熟虑才选择了茶行业。茶叶作为一种商品,首先需要流通,流通才有价值。茶农需要有收入,才能维持生活,需要有更高的收入,才能发现茶树是个宝,得好好保护,这必须有个良性循环,所以我决定从事茶业,首先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茶商。”
“那茶人和茶商有什么区别?”
“在我看来,茶人首先是个专业人士,对茶有深刻的理解和充分的热爱,才能有毅力做下去。茶商既可以是从事茶叶买卖的人,也可以是从事茶行业的人,后者能成为茶商无疑要更有价值。”
“怎么说?”
“比方说,历史上有名的茶号,基本上涵盖了收茶、开厂、制茶、储存、品牌定位和销售各个环节,这既能保量保质,起到品牌效应,又具有定价权。”
“这么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之所以创立‘岁月知味’这个品牌,你之所以定位自己是茶商,其实是抱有深远的希望的。”
“可以这么说吧。”

郑少烘早年从事商业地产,法律专业出身,深知品牌的价值。由于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他是既做茶又藏茶,因为他相信好的易武茶会在时间里价值倍增,无论是饮用价值,还是金钱价值。
说到他是个知行合一的人,这不能不说他的人文情怀。
2005年郑少烘踏上了易武寻茶之路,为了他心中“易武复兴”的梦想。我没有仔细问他寻茶的艰辛,但偶尔他提起行走七村八寨的时候,都禁不住神采飞扬起来,刮风寨的飞尘漫天,茶王树的一线悬天,多依树的高杆孤单,所说的是茶,而历尽千辛万苦的是人,简直是一段段修行之路。
“好茶的获得是不容易的,某种遇见,是你矢志不渝后的因缘和合。不是贵的问题,是稀有,是一种天赐的礼物。”
如果有所谓的禅茶一味,这种探寻也应包含其中。
后来我陆续读到他寻找各个山头茶留下的诗句,这已是把茶的品质人格化,以茶喻人,化己为茶了:

寻香问味为哪般?

十载天南情不堪。

老眼春来观世路,

蛩鸣夜半独凭栏。

而他在多年寻茶、研究茶之下,逐渐形成他个人对易武茶的理解的理论体系。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易武茶的特质,他写了系列文章“易武解码”,深入浅出,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他提出的“花香带”、“蜜香带”、“原野香带”田野考察理论建构,无疑给后来的研究者以很多的启示。
从日常的接触中,我觉得郑少烘是个学者型的儒商,他骨子里是传统的文化人,研究杜甫,热爱苏东坡,笔下诗句更时时有“玉溪”(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号“玉溪生”)的深秀韵味。他更勤于临池,取法乎上,以苏东坡浑厚潇洒的面貌示人。
有一天晚上,我翻开他的朋友圈,一首《正在王观堂》,也许正能体现那一刻的心情:
山寺微茫背夕曛,
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
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本文节选自《遇见普洱》——复兴之光,一个茶人的寻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