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是闽南乌龙的茶产区,史载有近四百年的种茶史。当地人饮茶十分普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冲泡功夫茶的茶具。因地处福建、广东交界,诏安的茶类资源丰富,既有福建闽南乌龙品种,亦不乏单丛品种,茶文化亦在此汇聚、碰撞,交融出独特的诏安茶文化。而最为特色的当属“诏安八仙茶”。
关于“八仙茶”母树的往事
八仙茶是由漳州的茶学专家郑兆钦郑老选育而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诏安县的茶叶生产刚刚恢复时,整体水平比其它茶产区落后许多,当地的茶叶年产量不高,从安溪、武夷山等地引种的良种也存在相应“水土不服”的情况。那时诏安茶区亟需选出适应当地环境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茶种,落后的面貌才能改观。
1965年,时任县茶叶收购站技术员兼评茶员的郑兆钦带队在秀篆老茶区发现了一片与众不同的茶树,于是移回20株进行长年的观察对比,选育出最优质的单株,后命名“八仙茶”。这十七棵母树,就是从单株上剪取扦插下来的母本。
在那个条件匮乏的年代,选育之路困难重重,经过专家组多年呕心沥血的辛勤努力,“八仙茶”才得以诞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选育的国家级乌龙茶良种。
八仙母本园位于白洋乡的旧宙村。小乔木型树株高大,粗约十几公分的树干上青苔斑驳,树干间距虽大,长高的树冠则紧密交织。茶旁立了两块石碑,一块详述八仙茶的历史,一块展示了八仙茶树的优质资源保护区。
云山深处访古茶
诏安第一峰龙伞岽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这里的古茶树散落在林山深处,其中小面积分批种植的茶园也有不少,但都保持了较大的种植间距,也比较分散。
这片茶园的总体面积有5000多亩,海拔多在800~1157米之间,品种以野生清明古茶树为主,另有诏安单丛2000多株,八仙茶百来亩。而这里的古茶树普遍都有6、7米高,而且很多露在面上的根径十几公分,土层下的直径则粗至七八十公分,树龄之大,难以估算。如今山上正在筹建古茶树的研究所。
这些古茶树生长的生态林山高雾重,土地肥沃且腐殖质厚,土壤多为百年分化而成的砾壤,植物共生生态系统保持良好,形成高低错落的完美生态圈,是得天独厚的茶树生长地。
致富路上茶香飘
诏安县公田村的茶园生于海拔900米以上起伏的山丘,裸露的土地上布满碎烂的细石,正所谓“上者生烂石”,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别的茶叶在此生存不下,却成就了八仙茶的美名。
站在茶园里便能感觉到吹来的风中满是“山头气”,山愈高,空气就愈稀薄,气压也就愈低。茶树在这样的特定环境里生活,茶叶的蒸腾作用相应地加快了,为了减少芽叶的蒸腾,芽叶本身不得不形成一种抵抗素,来抑止水分的过分蒸腾,这就是茶叶中宝贵的芳香油的由来。
今年10月,诏安县迎来了2020年诏安八仙茶制作技能大赛。来自全县茶叶主产地的9个乡镇的制茶高手汇聚在官陂镇公田村,切磋制茶技艺。沉寂的山村又因做茶热闹起来。比赛连着两个日夜,忙碌了通宵的做茶师傅,也依然精神头十足,全神贯注在完成八仙茶制茶的“比武”步骤。
虽然是制茶比赛,但茶师们平时更像朋友,不时也会交流技术、互相学习,这或许就是比赛的意义——进一步推动广大制茶师傅掀起学技术,提高诏安八仙茶整体制作水平,促进诏安茶产业健康发展,为全县脱贫攻坚,增加茶农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为山高路远,曾经公田村的八仙茶也沉寂了一段时间。如今随着政府的重视和市场需求的增大,茶成为当地山区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
困难户被雇佣制茶厂务工,收入有了保障;贫困茶农在政府、专家指导下增强了茶园种植管理,增强了他们自强自立的决心,也纷纷增加了收入。茶产品主要销往广东潮汕、广州、海陆丰、深圳、梅州等地区,本省输送至福州、厦门、漳州,少部分销往北京、上海等地,有效的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为推进八仙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八仙茶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诏安县政府每年还安排农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从新茶园建设、现代茶园建设、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改造、更新茶叶加工设备到茶叶品牌营销建设,一条龙扶持八仙茶产业的发展。
来源:茶道传媒,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