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古丈差异化发展茶产业带领村民走上富裕路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湘西古丈差异化发展茶产业带领村民走上富裕路

  作为有名的茶叶大县,近年来,人口仅14万多的湖南湘西古丈县种植面积达到了10多万亩,茶产业也成了古丈在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中重头戏。

  但在古丈毛尖成为当地亮丽名片的同时,不断拓展的茶叶面积、毛尖采摘的强季节性问题也形成了采茶工短缺问题,这也成为最大限度提高茶叶种植效益的制约因素。

  10月19日,潇湘晨报记者来到古丈县默戎镇盘草村,盘草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老板罗其龙介绍,近年来,该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以合作社和贫困农户利益双赢为经营理念,通过多年探索,引进机械设备,从只生产高端产品向同时生产黑茶、红茶等中低端产品的方向转型,开拓出一条差异化的茶产业发展路子。

网络配图

  从“要我种茶”到“我要种茶”

  近年来,古丈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兴县,绿色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建设,茶叶产业步入了科技化、品牌化、效益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逐渐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朝阳产业。

  成立于2009年4月的古丈县默戎镇盘草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古丈众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合作社之一。作为合作社老板兼法人代表的罗其龙是默戎镇盘草村人,原本在古丈县城做生意,2000年左右,他将村里原来一个200多亩的茶场承包下来,后又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完善了基础设施,建立了茶叶基地,成立了合作社。

  “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县里投入很多资金,也是希望合作社能够带领这里的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我不能辜负这份期望。”罗其龙说,一开始他就意识到,仅仅依靠原有的200亩茶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有规模才有效益。为调动茶农种茶的积极性,该社制定了茶鲜叶保底价收购政策,市场价高于合作社收购价时,社员可自由交易,将鲜叶卖给高价方,当市场价同等或低于合作社收购价时交给合作社。通过实行保障收购,驱动茶农由原来的“要我种茶”转变为“我要种茶”。同时,为发展茶产业,古丈县对种茶的茶农开垦荒地、提供茶苗、肥料方面均予以补贴。

  吃下了这颗定心丸,盘草村更多的村民特别是很多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进行种茶,合作社的茶叶面积逐年上升,到目前已经达到了3700多亩,可采摘面积达到2000多亩。

  差异化策略带领茶农走进致富大门

  但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增加,茶农用工和茶叶产量、销量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

  罗其龙介绍,一开始合作社主要只生产传统的古丈毛尖,但古丈毛尖无论是采茶和手工制作都是一个极为耗时的事情。

  古丈一位资深茶农告诉记者,毛尖采摘需要按照“一芽一叶”的要求进行采摘,一个茶农能够采摘的斤数为10多斤,手工制作要经过摊放、杀青、揉条、炒坯、摊凉、整形、干燥、刷选等八道工序。而在茶叶采摘的季节,“头道茶”能够采摘的时间只有15天左右,鲜叶价格“一天一个价”,如果没有在这个时间将茶叶采摘完,等茶叶变老了,就不能够满足毛尖生产对于茶叶品质的要求。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罗其龙在外出考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外地茶叶厂商交流,对合作社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合作社从只生产毛尖高端产品向同时生产黑茶、红茶等中低端产品转变。在这样的思路下,茶农在采摘初期按照毛尖生产的要求采摘完成后,后续可以继续按照生产红茶、黑茶的方式将一些较老的茶叶进行采摘。同时,合作社还通过引进机械设备,扩大加工规模,并建成4个加工厂,保证当天收购的茶鲜叶正常加工,茶农由原来自己生采加工、销售茶叶变为只要交鲜叶,即拿现款,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增加了收入。合作社则通过将茶叶粗加工后将茶叶销售给益阳安化等专业从事黑茶、红茶生产的厂商,并获得市场认可。

  “茶农只要提供鲜叶,合作社都照单全收。只有茶农挣钱了,合作社的利益才能够保证。”罗其龙说,在这种模式之下,合作社用实际收入把茶农拧成一股绳,用质量把茶产品变成一个品牌,与茶叶市场建立固定供销合作关系,形成了从基地种培、采摘、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合作模式,建立了共建、共享机制,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合作社也不断发展壮大,年均产值达到了数百万元。(记者 曹伟 通讯员 石立新)

  原标题:记者在扶贫一线|一杯茶打响国内外亮丽名片湘西古丈差异化发展茶产业带领村民走上富裕路

  注:内容来源潇湘晨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