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万亩茶场一瞥 王俊 摄
今年上半年,贵州普安县实现干茶产量2336吨,产值6.57亿元,进入夏季,茶园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短暂休眠后,再次焕发新生机,迎来夏茶大面积开采的好时光,当地茶企积极组织劳动力抢“鲜”下树茶青,加足马力生产大宗茶,呈现购销两旺的良好势头,预计今年全县夏秋茶产量达5560吨,产值达1.13亿元,将带动采摘夏秋茶茶农实现亩均增收超2200多元,茶产业的兴旺成为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加速的好产业。
近年来,普安县把茶产业作为在脱贫攻坚中“一县一业”扶贫的支柱型产业,进行倾力打造,声名鹊起“普安红”品牌,如今已成为贵州茶的一张名片之一。
普安县茶叶种植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在江西坡建设万亩茶场,九十年代全国不少企业蜂拥普安收购茶青,价格不菲的顶级名茶其实不少都是普安茶。在普安万亩茶场不远的山林中,生长着2万多株野生四球古茶树,1963-1965年之间,贵州省茶叶土产公司对普安县普白林场进行野生茶资源调查时被发现,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茶树新品种之一,1981年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根据贵州普安大茶树特征定名。据普查,普安四球茶主要分布在青山、新店、楼下等乡镇,共2万多株,其中青山普白林场一处就分布有5000株左右,树龄上千年的有上百株,成片就达2000多亩,最大的古茶树树高9米,冠幅9米,主干基部周长1.75米,树龄4800年。普安一地现存野生四球古茶树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树龄之长,堪称世界唯一、普安独有。
近年来,普安县把茶产业作为特色重点产业推进后,产业发展成绩喜人、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种植茶叶14.3万亩,投产茶园面积9.1万亩,已累计带动全县10227户43271人实现增收致富。
由于普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独具“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雨量丰”的自然条件,获贵州省山地气候环境研究所“茶叶生长气候特优证书”。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的绝佳场所。普安春茶采摘时间普遍比省内外其他茶区早10-20天,享有“黔茶第一春”的美誉。近年来,普安县把茶产业作为特色重点产业推进后,连续获得多张名片,“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十大魅力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普安红”荣获“中华文化名茶”、中国明星乒乓球队指定用茶等。这些成功的取得,与普安人扭住茶产业发展不放松,坚持不懈努力分不开。
“普安红”四球古茶:“外形条索嫩略曲、显锋苗,芽毫显露;色泽光润,金黄黑相同;内质香气似蜜、果、花香,香锐悠长,呈地域香;滋味醇厚、甘润、鲜爽,独具韵味;汤色橙黄,清澈明亮,显金圈;叶底呈金针状、匀整、软亮、鲜活,呈古铜色;新品地域特色鲜明、创意新颖、原料生态、制作精湛、品质优异。”
据介绍:今年,该县春茶陆续开采以来,该县充分发挥村两委、驻村干部、党员先锋队、包保帮扶干部“四支队伍”作用,积极引导务工人员到茶企就业、到茶山采茶。同时县市监、工科、农业、茶业发展中心等部门及时成立联合工作组,指导涉茶企业和茶农安全复工复产,确保涉茶企业正常生产,实现茶农稳定增收。
在抓好春茶开采过程中,该县督促茶企建立职工健康管理台账,积极做好口罩、红外体温检测仪、消毒液、专用手套、专用防护服等物资储备,定期对厂区内车间、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和人员聚集场所的设施、设备及生产运输车辆进行消杀防疫;要求工作人员每天早、晚2次体温检测,对检测情况实行“一日两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全程做到正确佩戴合格口罩及专用手套,做好净手及全身消毒,确保生产茶叶量质并举。
与此同时,按照“抓销售、强效益、惠民生”的发展思路,该县切实抓好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抓销售,依托内地城市和海外现有的“普安红”茶销售专卖店,让春茶快速跑路,利用县东城区规划建成投用的黔西南州茶叶交易市场,积极引导各地茶商前来选购,从而稳定增加了茶农与茶企收入,全县200余家涉茶企业(合作社及加工厂)全部复工复产,仅这一块就稳定解决1000余人就业,茶产业的发展,如今在普安县方兴未艾。
特别是今年火红的8月,贵州普安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为普安县脱贫攻坚“一县一业”茶产业走上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普安红”品牌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普安茶产业将进一步实现增值增产增收,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注:内容来源中国黔西南,作者王俊,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