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垄垄茶树顺着地势从山脚向高处延伸,放眼望去郁郁葱葱。晨起轻雾缭绕时分,蔡银秀戴着草帽,斜挎背篓,步伐轻快地穿梭在自家的茶园。指尖飞舞间,一枚枚饱满的茶青就入了篓筐。
忙活了一上午,蔡银秀赶忙将新鲜采摘的2斤鲜叶送到东洲村的有机茶精制车间。今年50岁的她,除了采茶,还到车间帮忙加工,每天能多挣两三百元。“原来卖给小作坊或者外地的茶商,每斤茶叶只有几元钱,现在我们按茶厂的标准种茶,价格至少翻番。”
像这样的茶叶加工车间,如今已在鹤峰多点开花。作为湖北茶叶大县,鹤峰县茶叶种植面积居恩施州八县市之首。全县40万亩基地,年产值达30多亿元。茶产业也是当地的支柱产业——90%的村、70%的农户种茶,农业产值近50%、农民收入50%以上靠茶。
2017年,鹤峰县委、县政府就早早提出了打造“全国有机茶第一县”的目标,而帮助他们将这一愿景逐步变为现实的,是来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单位——上城区的精准帮扶。
家门口建起“大型茶厂”
破解“小散乱”问题
海拔1000米的下坪乡东洲村,有近千亩生态茶园。这里家家户户都会种茶,却难以致富。
“原来村里茶叶特点是‘小散乱’,只有一些小的茶叶加工作坊,鲜茶收购能力有限,生产的茶叶品质也一般。”东洲村书记覃艳红说,村民辛苦种植采摘的优质鲜茶,被外地茶商以低价收购,再加工进行贴牌销售。
捧着“摇钱树”,却只能望茶兴叹。这一现状在上城区的精准帮扶下得到转变——去年,上城投入资金,在东洲村新建8000多平方米的有机茶精制车间建设项目。项目将于今年6月底建成,并租赁给湖北东狮茶叶有限公司运营。
企业负责人向剑说,他们购置了茶叶加工机械和生产线,形成具有茶叶种植、加工、色选、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把茶叶附加值留在本地,村民每年人均收入至少增长一倍:“而等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后,企业预计年加工茶叶1000万斤以上,将成为湖北省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可实现产值1.3亿元。”
“以前的茶产业却多停留于产业链前端源头,要提质增效,就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并通过培植龙头产业来带动发展。”上城区挂职鹤峰县扶贫办副主任罗亨斌说,把茶厂建到农户家门口,可以吸纳几十名贫困人口到茶厂就业,企业每年还以15.2万元的租金返回给村里,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2019年,上城在鹤峰共援建茶叶加工车间等各类车间7个。今年又安排7个茶叶加工扶贫车间项目,共计帮扶资金1750万元,带动1200名贫困人口发展有机茶,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每年可为30个行政村提供村集体经济收入105万元。
小小茶叶形成新的产业,无数个“蔡银秀”们,对未来有了盼头。
打造“全国有机茶第一县”
让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360度旋转摄像头,实时传输茶园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的物联网检测设备。在邬阳乡龚家垭有机茶种植基地,精密的现代化技术让人忘了这是大山深处。
这里是骑龙茶业有限公司创建的300亩欧盟茶叶基地。61岁的龚伦烟是其中的一位农户,“原来种了5亩水稻,一年下来收入不到5000元。”2017年,村里来搞有机茶,三年时间不施化肥、不打化学农药、不打除草剂,完成普通茶向有机茶的转换。龚伦烟和骑龙公司签订转换协议后,根据骑龙公司的要求精心管理。现在,茶叶卖到公司,收入翻到了近两万元。
此前,上城科技局、浙江茶叶集团、鹤峰县茶叶局三方共同成立浙茶集团茶叶研究院鹤峰有机富硒茶研究分院,目的就在于“加快鹤峰现有茶园改造和有机转换”。在科技的支撑下,农业、物理、生物措施防治茶园病虫草害开始在鹤峰推广,有机肥从本地建成的生物有机肥厂采购。此外,茶园还装了监控,建立了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茶叶生产加工完成后,用手机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可以通过视频查看茶园及生产车间的实景,追溯单袋产品的生产田块、采摘农户和加工时间。”鹤峰县骑龙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国说,自从有了这个追溯系统,客户可以亲眼查看茶叶的种植过程,产品也走俏了。
一条条公路延伸进村、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几年来,鹤峰县各地陆续摘了贫困的“帽子”,改变也是天翻地覆。而这些改变,经历的波折和成就,也成为全国各地茶产业扶贫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