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高质量建设乡村碳汇茶园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论如何高质量建设乡村碳汇茶园

闽北山区现代生态茶园建设正形成规模发展态势,“三茶”统筹创业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引领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致富注入了巨大活力。茶业是闽北的特色与优势,如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方面探新路,以科技创新带动山区乡村碳汇茶园高质量建设,无疑是创立山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的重要命题之一,需要推动理论创新与技术集成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系统推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中国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引领者和主导者,提出了“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明确目标。有报道显示,我国农业活动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7-18%,是继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的第三大领域。同时,农业生态系统由于植被光合作用和土壤固碳功能,具备碳源与碳汇的双重特性。因此,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与优化构建碳中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需要从种植业尤其是不同作物入手,挖掘碳汇潜力,为实现固碳减排做出贡献。

要因地制宜优化构建

茶园固碳减排的计量体系

众所周知,茶园作为一种次生形态的常绿植物群落系,大多分布于丘陵山地,具有农林生态系统双重特点,在水分涵养、土壤保持方面发挥了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同样功能。据统计,2022年中国茶园面积达333万公顷,约占全球茶园总面积的62.6%,全国19个省份均有茶园分布。有研究表明,茶园的大气调节服务价值占茶园生态系统资源价值的50%以上,茶园生态功能对区域碳汇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就农业固碳减排而言,目前国内研究多数集中于森林、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其中研究区域主要位于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内蒙古草原。总体而言,碳储量变化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碳计量的主要技术方法,具体支撑这一计量技术则有实地采样/勘察法、模型构建法、碳汇遥感监测法、碳足迹计算法等。其中,实地采样/勘察法应用广泛,技术较为稳定,前期工作量虽繁重但精度较高,其研究结果通常作为其他方法的基础数据源或进行相关研究的验证、校准和参数优化;模型构建法虽然简便,但无法顾及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的潜在差异;碳汇遥感监测法易因复杂地形影响精度进而影响计算结果;碳足迹计算法则存在因产业数据较为滞后而产生偏差的问题。实际上,国内茶园生态系统的碳计量研究仍比较缺乏,国际上有关林业碳汇计量的方法相对比较成熟,草地、农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碳计量计算方法已较为完善,可为茶园固碳减排计量方法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借鉴经验。茶园生态系统内个体参数和系统环境的差异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要在总结已有碳汇计量方法的基础上,打破局限性,构建合理性更高、适宜性更强的核算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要优化构建

碳汇茶园模式并开展配套技术研究

由于茶园生态系统是区别于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其面积统计归为园地,植被类型却属于常绿灌丛,同时具有显著的地域、经营方式差异性。目前在全国或县级区域尺度的茶园生态系统研究中,植被生物量统计多借鉴林业或草地生态系统的样地勘察法,但由于土壤有机质数据多来自不同研究文献,很难对不同区域的农业措施和土壤特征进行精确的计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基于实测数据,分地域、分类型建立适宜的茶园生态系统生物量估算方法体系和生物量估算方程,要综合运用样地勘察、模型构建等方法来分析多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复杂性,开展多途径交叉验证,减少研究误差是生态系统接下来的重点研究方向。至今为止国内外关于茶园生态系统碳储、碳汇的研究,多集中于土壤有机碳固持、稳定性及分布特性等方面,有关茶园系统整体碳库特征及其碳汇贡献研究仍显薄弱。根据中国西、南、东部三个茶区12个主要产茶省的碳汇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中国茶园的碳汇平均值为2.09 Mg C/hm2·a,2010年茶园产生的碳汇为6.63 Tg C,分别是常绿阔叶林、杉木林的1.7、12倍。此外,基于静态箱/红外气体法分析太湖流域西部丘陵区茶园生态系统碳通量,以及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四川名山县碳汇能力进行评估分析表明,山区茶园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碳汇。若进一步充分挖掘茶园碳中和潜力,研发固碳减排种植技术,以生态/有机栽培法培育茶园地力,以茶园种植绿肥为养分投入,以园养园,并予以深度开发利用,完全有可能发展为规模与价值兼具的重要碳汇产业。

要进一步研究并完善

碳汇茶园建设与发展方法学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碳汇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碳金融等经济价值实现模式是值得重视并具有激励性的关键路径,其核心科学问题就是准确评估区域碳源/汇大小。在合理交易原则的指导下,实现茶园碳中和价值。目前中国对生态系统碳汇方法的研究大多限于对某些植被和土壤类型的区域碳汇核算上,茶园碳汇计量的方法尚未成熟,亟待创立茶园碳汇方法学。其关键点是要依照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到“完善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和计量体系,服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核算方法”;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的函》的要求,针对在“双碳”目标下茶园生态系统管理与碳中和的问题,以茶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适宜茶园生态系统碳汇方法学,尽快弥补国内茶园系统碳计量方面的空白,为茶产业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在“固碳排减”背景下,通过协同攻关,因地制宜探索茶园固碳减排碳汇计量方法学,精确估算茶园碳汇,充分挖掘全国乡村超过4500万亩茶园的碳中和潜力并予以开发利用,完全可以发展成为规模化与高价值兼具的重要碳汇产业,建设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碳汇茶园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其有助于高产优质与绿色低碳目标的实现。

要优化构建促进

乡村碳汇茶园发展的产业化体系

开展茶园固碳增汇技术的深入探索是新时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实践表明,实现茶园“双碳”目标,涉及经营观念、生产管理与科技创新的根本性变革。茶园碳中和是一个涉及丰富内容的复杂体系,除了碳汇精准测定与评估、农业排放CO2转化与存储、不同生物要素优化组合互补等技术之外,经济利益驱动与碳汇交易激励是农业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核心问题之一,但茶园生产过程碳汇产生与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便捷测定、精准计算、评价标准都需要深入研究与规范核定,进而才能为茶园碳汇有效交易奠定厚实基础,保障科学性、标准化、规范化,有利于引导生态低碳茶园建设,有效促进茶农增收节支,促进茶园固碳减排与增产增效。福建省是我国茶园超380万亩的五大省份之一,既是茶产业大省,也是茶产业强省。2022年全省茶园面积25.3万公顷,占全国茶园面积7.6%;同年茶叶产量52.08万吨,占全国茶叶产量16.37%,茶树良种普及率位于全国第一,生态茶园占比高达80%。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茶园碳排放监测统计与探索,2022年5月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在厦门设立,完成7755亩生态农业茶园3357万吨农业碳汇交易,开创了全国茶园碳交易的先河,具有良好的茶园碳汇交易产业基础。要以福建茶园生态系统的生产实际为立足点,以构建典型茶园固碳减排计量体系及其碳汇能力为出发点,力求率先突破茶园系统碳精准计量技术,并进一步研发并构建低碳茶园标准化建设以及茶园管理中碳埋存等适合茶园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技术体系,推动茶园碳汇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使之成为有经济价值的碳,更有效刺激生态低碳茶产业化发展。其深入探索既符合国家“双碳”目标要求,也符合茶产业持续发展与传统业态转型升级的需求,山区碳汇茶园创立,可为全国茶园实现碳中和目标树立样板,为促进中国特色绿色低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也为实现农业“双碳”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 | 闽北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