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路径初探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信阳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路径初探

摘要:信阳是毛尖之都、河南省茶叶的主产区,也是我国江北茶区中规模较大的茶叶产销基地,种茶历史悠久,茶产业发展成绩骄人,但同时也存在着茶文化氛围不足、茶园基础薄弱、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通过强化科技赋能、文化铸魂及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三茶统筹”,可以助推信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了信阳茶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对其他茶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阳毛尖;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

信阳茶是我国传统历史名茶,曾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1]。今天的信阳是毛尖之都、河南省茶叶的主产区,也是我国江北茶区中规模较大的茶叶产销基地。茶产业不仅是信阳的传统、特色、优势、富民产业,也是全市覆盖面最广、从业人员最多、联农带动最强的主导产业[2]。研究推动信阳茶文化更加繁荣、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不仅能够对信阳由茶产业大市向茶产业强市迈进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对其他茶区茶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 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成效

(一)茶文化系统不断挖掘提升

近年来,信阳茶文化及茶事活动不断丰富。信阳茶文化节已成功举办31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评为“中国十大茶事样板”,成为河南省标志性节会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节会品牌之一。各类各层级的茶叶评审品鉴会、茶艺大赛、非遗传承人选拔评审活动及“谷雨茶会”“端午茶会”“中秋茶会”等茶会活动的定期举办,有力地传播普及了信阳茶文化。关于茶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发挥融媒体对茶文化的现代传播作用,推动了茶旅文康四大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了多处茶旅融合景点,已建成观光体验茶园近2万h㎡,茶企通过实施茶旅融合发展,开发茶旅产品,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3]。培育了一大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全市涉茶非遗项目30 项,拥有茶非遗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2人、地市级21人。

(二)茶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2023年,全市茶园面积达144000h㎡,产茶涉及 133个乡镇、1245个行政村,茶业从业人员超120万人。2023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中,信阳毛尖品牌价值高达79.84亿元[4],并连续10年位居品牌榜前三位。全市涉茶企业14000多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12家,全市出口备案茶企21家,培育了全国重点产茶县(区)8个。

茶产品结构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信阳毛尖名优绿茶为主体,红茶为补充,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多茶类,以及茶籽油、茶树花等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并举[5],超微茶粉、茶提取物及茶食品、茶化妆品、茶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和衍生品不断丰富创新的多元化茶产品体系。

茶叶品牌打造卓有成效,有8个中国驰名商标、30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市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2个县域公用品牌,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初见成效。

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人才队伍建设速度加快,全市已有5000多人掌握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全市茶叶类国家级技能大师2人,国家级制茶大师8人,市级制茶大师10人,河南省技术能手8人,信阳市技术能手20人。

(三)茶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

茶叶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加快。目前全市茶树主栽品种17个,其中信阳群体种种植面积超54600h㎡,信阳10号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超660h㎡。加大了对茶园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对茶叶生产企业从原料、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实施全面的质量监管,逐步实现了茶叶质量安全可监控、质量安全全程可溯源,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模式,健全检测体系,逐步建立风控体系,不断提升信阳茶的品质和质量安全[6]。逐渐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保护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着力提升茶园绿色防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水平,持续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二、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茶文化氛围不足

城市缺少以茶为主题的公园、博物馆等茶文化综合设施,市民的茶文化体验感不足,其深层原因是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知存在偏颇,认为茶对地方财政、税收的贡献很小,因此支持茶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对茶产业发展的规划统筹少、政策支持少,对茶文化普及、茶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不够。市域层面除了茶文化节和“三大茶会”外,茶文化活动举办较少,茶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弱,同时茶事活动辐射参与人群以老茶客为主,对城市新青年、大学生覆盖范围小,符合年轻人审美标准的文化活动和茶文创产品严重匮乏。茶文化宣传不够深入,目前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及茶叶专业平台投放的广告很少;品牌宣传力度不够,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的链接不强,没有明确专门的品牌运营机构,在茶企形象定位、产品设计定价、营销策略模式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策划。

(二)茶园基础薄弱

老茶园多建于上世纪60—80年代,建园基础薄弱,生产能力不足,标准化水平不高,各品种种植混杂,给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及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不仅机械化作业不便,而且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弱,高温干旱天气浇水困难,防霜冻技术也不易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承载推广难,部分茶园的种植区、生产区和居民生活区连在一起,茶叶质量安全无法保障。

(三)茶叶品质参差不齐

良种茶园面积小,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的10%左右,远低于全国无性系良种率,本地选育的国家级茶树良种信阳10号,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大面积推广。发展新茶园时主推品种不明确,造成多品种相间种植,没有主打品种;茶农自由种植,造成区域品种混杂;茶园通过土地流转到企业,由于企业推广良种化茶园意识不高,也对品种的区域布局造成影响[7]。因各县区传统生产方式不同,导致现在全市信阳毛尖茶的品质与传统品质产生了一定差异。部分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迎合市场,片面追求茶树良种时效性,忽视内质的要求,早生、肥壮型的品种受到茶农的喜爱,而发芽相对迟、品质较好的品种鲜有问津。部分生产者也没有严格按照信阳毛尖茶加工工艺生产,过分注重外形的“细圆紧直”,而忽略了内质表现。

(四)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茶树良种繁育基础薄弱,目前信阳市缺乏大型的良种繁育基地,且全市至今未进行过系统的茶树资源调查工作,缺乏详实的茶树品种资源数据资料。生态茶园建设的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由于太阳能杀虫灯、黄色诱虫板的原料成本和安装的人工成本较高,导致茶农缺乏安装积极性,更多仍倾向于喷洒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对信阳毛尖的关键工艺技术研究攻关不多,成果运用少。对信阳茶的销售地域分析、消费人群及未来潜在消费人群体量、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等都缺乏针对性、精准性的研究。

(五)产业结构失衡

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每年春季,夏秋茶基本不采,导致平均每公顷产量不足600kg。产品结构单一,绿茶产销量占70%以上,红茶约占25%,其他茶类占比较少。各茶企之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者以“零和”方式竞争存量消费群体,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影响了信阳毛尖的整体声誉。消费人群仍是以年龄偏大的男性为主,而这些老茶客的茶叶消费习惯和消费量较为固化,茶叶销售不仅难以实现突破,而且可能会随着老龄化的推进而停滞甚至是倒退。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现代物流嵌入茶产业链深度、广度不足,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有限,茶叶冷链仓储、物流配送和茶区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不完善。

(六)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部分茶企负责人思想保守,企业定位和营销策略不明朗,对投入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缺乏热情和信心,从业信心不高,对信阳茶销售的对象年龄分层、线上销售的前景预期、当前茶产业的瓶颈、未来我国茶产业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了解和思考不足,缺乏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宏观视野和前瞻性思维[8],这导致全市虽拥有众多茶企、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但整体尚处于中低端发展水平,龙头企业规模小、综合实力和示范带动能力有限,部分初制企业机械化水平相对偏低,生产条件有待改善,质量控制成本较高,大宗茶产品附加值较低[9]。信阳毛尖在省外特别是国内一、二线主力消费城市的占有率较低,且区域公用品牌的呈现较少,多数产品包装散、品级复杂、价格不一。公用品牌强但企业品牌弱,茶企的品牌规模、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与福建、浙江等地茶企相比差距较大,在国内市场影响力很低。

(七)茶叶专业人才匮乏

当地多年未引进茶学及相关专业人才,人才断档问题较为突出,各县区涉茶机构改革未完全到位,缺乏专职人员。据统计,10个县区茶叶主管部门实有140余名在职人员,编制人数却不到70人,其中茶叶专业人员仅14人,多数年龄已超过50岁。企业对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不够重视,缺乏战略眼光和现代化经营理念,科技、人才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不够。导致目前信阳市茶行业出现了高端人才引不进、引进人才留不住、留下的人才难作为的局面。

三、“三茶”融合发展路径

(一)强化制度引领,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明确茶产业在信阳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信阳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各级各部门贯彻“三茶统筹”理念、切实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尽快筹备成立信阳茶叶研究院,开展产业的前瞻性、全局性和预见性研究;打造一支规格高、力量强的团队,为信阳茶产业发展贡献智库力量;立足信阳茶产业实际,着眼发展需要,尽快邀请国内权威茶叶机构编制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可操作性的产业规划,并配套列入当地相关部门工作任务,重点任务落实落细;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每年市财政预算应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品牌宣传和消费市场拓展,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助力公用品牌提升影响力;对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的涉茶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适当向茶产业倾斜;尽快在全市重点产茶县区、乡镇或茶企设立“三茶统筹”先行示范区或示范企业,并适当提供补贴和优惠[10]。

(二)用文化铸魂,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对信阳茶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尽快在全市范围开展相关茶文物普查,保护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和古籍、善本。对信阳茶文化历史进行系统全面梳理,做好信阳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整理和学术研究,建立数据库并实时更新。加强对信阳茶的宣传。加大中央级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及新媒体平台的曝光度,号召各级领导干部主动带头喝茶、学茶、说茶,担当好信阳茶的推销员、宣传员、讲解员。加强对信阳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地方实情,找准定位,不断优化信阳茶文创、文旅、茶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促进茶文旅深度融合,把茶园变公园,把茶区变景区,建设一批茶主题酒店民宿,规划一批茶文旅精品线路。创新和提升信阳茶文化节质量,适时推出信阳茶文化实景演出,系统呈现崭新信阳形象;鼓励和奖补茶企踊跃参加国际国内各种茶展会。

(三)高质高效管理茶园

结合茶园基础改造升级,持续完善园地道路、蓄排设施、电力设备等配套建设,改善茶园农机通行作业条件,重点推进丘陵、平地茶园宜机化改造[11];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茶农和茶叶生产经营组织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的轻型化、便捷化茶园机械设备,鼓励支持区内现有的茶机生产企业不断提高装备技术研发能力,开展自动化、智能化加工机械装备与技术研发,研制符合信阳茶园实际特点的耕作施肥、茶树植保和鲜叶采摘机械,鼓励茶叶生产经营组织组建专业农机服务队,为茶农提供茶园生产各相关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强化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相关部门加强对茶树种植中农药、肥料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把农药采购和茶园用药准入关,指导茶农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绿色防控技术。

(四)完善茶叶生产体系

规范信阳毛尖炒制技术规程,加大对精深加工产品、夏秋季大宗茶生产、茶衍生品、茶文创产品的研发投入,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12]。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和保护,对海拔较高的山地茶园进行规划升级,营造更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地势相对平缓的丘陵、平地茶园,重点推广以茶为主、立体种植、多物种组合的立体复合栽培模式,保护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对毁林种茶等非法破坏林地的行为要坚决整治。

(五)加大科技赋能

加强现代科技应用和种质资源保护,编制信阳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专项计划,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普查,摸清底数和品种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工作。建立茶树种质资源档案、野生老茶树保护名录和茶园数字化信息库,并向社会公布[13]。尽快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圃,进行茶树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和保存。充分发挥各级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茶树无性系良种选育工作,培育信阳毛尖当家品种,加大信阳10号等良种的繁育推广力度。升级改造茶叶加工设备,将茶叶初制加工成套设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加大茶叶初制加工机械购置补贴力度,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茶企、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按需积极购置茶叶初制加工机械,解决“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加工设施不配套、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支持企业提升茶叶精制加工能力,推进清洁化能源、无尘化、连续化的茶叶精制加工筛分装备、色选分级装备、智能拼配装备升级改造,新建或改造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提高茶叶加工品质和生产效率。按照“合理布局、按需投入”原则,稳步推进茶叶原料冷藏保鲜库设施建设,重点提高冷藏保鲜库实际运用效率,加快补齐茶产业上游发展的技术短板。

(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健全配套服务体系

要尽快优化产业结构,解决茶叶产品结构单一问题带来的弊端和风险,通过政府引导、资金奖补和模范带动等方式,尽快调整优化茶类结构,按照市场消费导向,提高茶园综合性生产能力[14],保持信阳名优绿茶占绝对优势的产业格局的同时,多元布局以袋泡茶为代表的便捷茶饮,以茶叶提取技术为基础的茶衍生品等方向,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支持有关龙头企业开发更加符合年轻群体需求的新型便捷茶产品,抢占年轻消费群体。完善茶产业配套设施和市场网络,尽快建立茶叶仓储分拣中心,搭建物流配送点,打造一体化的茶叶配送体系。提升国家级茶叶市场——信阳国际茶城的档次,设立茶叶电商专业园区,建立数字化营销,激活茶贸易。积极参加国内重点城市茶展会,加强市场联动和产销对接。探索在省内外重点城市开设信阳毛尖体验店,逐步提高信阳茶的市场竞争力。

(七)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引导茶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同业整合、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成为全国知名的领军企业,如重整信阳毛尖集团。鼓励企业争创企业品牌,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靠品牌重塑信阳茶形象。做好市属各产区细分优化,打造“一县一品”。强化公用品牌使用管理,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使用区域公用品牌,逐步实现区域公用品牌统一工艺、统一品质、统一包装。加强品牌保护,重点对假冒信阳毛尖、收购信阳区域外的鲜叶加工冒充信阳毛尖的行为进行整治,维护信阳毛尖的声誉。

(八)构筑多层次高素质的“三茶”人才队伍

加大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的合作,围绕信阳茶产业发展需求引入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团队;建立首席专家特聘制度和产业领军人物引进清单,加大高端创新人才的跟踪引进,集聚一批能够主持关键项目领域攻关、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队伍;围绕茶叶标准化自动化生产、茶叶智能制造与装备、茶叶深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大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企业与职校联合建立人才培训项目和基地,培养一批基本功过硬、精益求精的技术工人和农民队伍。重视加强新茶农、新茶人培育提升,重点围绕“茶二代”“茶创客”等茶产业新从业人员,通过定期举办茶业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开展优秀新茶人推荐评选,推介先进人物和优秀典型案例,进一步吸引大学生、有志青年投身茶产业创新创业。支持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清改. 唐代信阳茶的兴起与古茶路考[J]. 茶叶通讯, 2019, 46(2): 234-238.

[2] 杨海中, 杨曦, 杨俊昌. 信阳毛尖的历史及其发展 [J]. 农业考古,2023(2): 143-149.

[3] 蔡一鸣, 李杰, 冯雨, 等. 促进信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J].中国茶叶, 2023, 45(11): 78-83.

[4] 胡晓云, 魏春丽, 李彦雯, 等. 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 中国茶叶, 2023, 45(6): 26-38.

[5] 信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信阳茶叶志[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8.

[6] 余冰洁, 刘扬. 乡村振兴视域下河南信阳茶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 商展经济, 2023(16): 51-54.

[7] 陈星. 聚焦“三茶”统筹发展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J]. 中国合作经济, 2022(10): 65-68.

[8] 张清改. 历史文化视野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阻滞性因素考察——以河南信阳为例[J]. 延边党校学报, 2020, 36(3): 73-78.

[9] 刘志远, 马培衢, 陈钰文. 信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茶叶, 2022, 44(6): 57-61.

[10] 安明霞. 全国人大代表刘文新 建立“三茶统筹”发展示范区助推乡村振兴[N]. 中华合作时报, 2022-03-08(9).

[11] 刘威, 夏雨, 吕自敏, 等. 豫南不同树龄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23, 54(5): 1455-1464.

[12] 王晶晶, 朱尧, 张嘉琳, 等. 信阳毛尖茶干燥工艺参数的优化[J].食品科技, 2023, 48(5): 70-75.

[13] 张清改. 信阳茶明清之际衰落凋敝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J].茶叶通讯, 2020, 47(3): 533-536, 552.

[14] 王俊鹏.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信阳市茶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研究[D]. 无锡: 江南大学, 2022.

作者简介:张清改,女,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委党校,教授职称。

来源:信阳市茶文化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