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山暨水茶香浓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诸山暨水茶香浓

茶是我国远古时期就发现和利用的一种乔木型常绿植物,世界第一本药物书《神农本草》中就记载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生长于古巴山峡川和云贵高原的密密树林之中,在亚热带林中度过了千年,战国时期茶从湖北向湖南、江西、浙江扩散到长江中下游。

据史料记述,诸暨种茶从东白山开始,早在唐代,东白山就有僧民上千,禅林香火不绝,僧民采茶待客,所产茶曰石笕岭茶,亦称“瀑布岭仙茗”,东白山与嵊州、东阳接壤,形成一个浙东“高山出好茶”的名茶区域。

诸暨茶文化源远流长

诸暨的茶,在1201年《会稽志》中就有记载:会稽之茶山茶,兰亭之花坞茶,诸暨之石笕岭茶。

宋朝高似荪在《剡录》中记载:越产之擅名者,有会稽之日铸茶,山阴之卧龙茶,诸暨之石笕茶。明《隆庆续志》载:茶产东白山者佳,今充贡。明朝岁进,新芽肆筋。《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载:茶产于石笕岭太白山、宣家山、日柱山、五泄山、梓坞山、坑坞山、扁担山、鸡冠山,太白山产者最上,质味皆清。

唐代诗人、青莲居士李太白所作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是“名茶入诗”的诗篇,里面有“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丛老卷嫩叶,枝枝相接连。清境烛无盐,顾渐西子妍”的雄奇豪放诗句,在注释中点明“西子即西施,春秋战国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唐代诗人,贞元进士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就有“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之跂石人”的诵咏,这首诗是描述在西山寺内的饮茶场景,全国西山甚多,像刘禹锡这样经常宦游在外的诗人,很有可能是东白山,因为“眠之跂石”,是眠于云间,坐于石上,东白山最高峰的一块石头就叫“跂石”。

至清代,东白山石笕茶已驰名海外,是达官显贵争相品尝的茶中珍品,清代诗人郭凤诏有《青梅词》一首。“黄白水桥好酒家,桥边开满水荭花,回舟即想康泉水,活火风炉斗岭茶”,斗岭茶即东白山的石笕岭茶。

名士王十朋(1112-1171),在其《会稽风俗赋》中,引用欧阳修之语赞诸暨石笕茶:“欧阳公《归田录》曰:会稽产茶极多,佳品惟卧龙,日铸、石笕,得名亦盛”。

编篡于1672年的《康熙诸暨县志》载:茶产于石笕岭太白山、宣家山、日入柱山、五泄山、梓坞山、坑坞山,制法不同有长茶、圆茶、烘青之分,长茶圆茶皆绿茶也,又有红茶、黄茶,叶取粗,日下晒干之,茶糕则碾细成团成糕者,运向外国。

在清代,斯宅名士斯元儒(1752-1835年)利用山区资源,艰苦创业,建造斯宅千柱屋和笔峰书院。据《暨阳七林斯氏宗谱》记载,斯公在城关浣东设立茶局,按市场需求指导茶户生产加工红茶、绿茶、黄茶,收购分级分类装箱,运至辽海。茶户加工政府给执照,创建了对茶类品种按地域、按季节、按原料、按需求的多茶类加工模式和制作技艺,成为诸暨茶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民国时期,诸暨茶叶在市场上闻名遐迩,《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载:诸暨著产名茶有白毫和红芽两种,白毫叶姿呈白色,红芽叶厚呈红色,量少,自清就作贡品而献于朝廷。据考证,白毫即西施银芽(石笕茶),红芽即越红工夫茶。

1979年,县茶叶指导站科技人员对西施银芽(石笕茶)制作技艺,在恢复传统工序的基础上完善创新。1984年获浙江省首届十四大名茶之一。1989年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会上,获“全国优质产品”称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俞寿康先生赋诗赞曰:“貌似西施秀美,质似王冕清高。烘炒壁玉结合,别出一格其窍”。把诸暨的人文地理和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反映在“西施银芽”茶的品质特征和制作技艺上,展现了植根于东白山的西施茶文化在新时代的特征。

诸暨越红香飘五洲

新中国建立后,为完成中苏两国签订的贷款协定,中国茶叶公司决定将浙江绍兴的平水珠茶改制红茶,以茶叶偿还贷款而完成156个工程项目,诸暨成为全省“绿改红”的重点县,同时也孕育了位于全国十大红茶之列“越红”品牌的诞生。

据历史资料显示,诸暨在1953年底前全县改制任务完成,当年生产红茶7700市担,全县建立红茶初制所62个,生产小组741个。为提高红茶质量,在枫桥赵家举办六期“茶农培训班”,受训茶农548人。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的“长期打算、积极发展、稳定茶类、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的茶叶生产方针,1958年,在客观上受到“大跃进”极左思潮的影响,为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在生产上盲目增加采摘批次和秋茶比例,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茶叶产量的增加满足了外贸以茶还贷的实际需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诸暨为国家创汇、推动工业化建设,提前二年还清苏联贷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从诸暨的茶产业统计资料中看到,在以计划经济为时代背景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诸暨一直是越红工夫外贸出口的重点基地县,在1975年就成为全国十八个年产五万担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名列全国第六位。据统计,诸暨在1950-1980年三十年间,茶园面积从1950年的18750亩,至1980年增加到88746亩,茶叶产量从1950年的7795市担,至1980年达到99034市担,增长12倍。三十年间共向国家投售商品茶771159市担(即38555吨),合计创造社会产值8062.54万元(按当时价计算),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和外贸出口的骨干商品,这三十年中,加工的产品全部为越红工夫红茶。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茶叶生产体制上开始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茶叶产销体制上实行市场放开和多渠道经营以后,诸暨综合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时俱进应对千变万化的茶叶市场。以多茶类组合加工扩大消费,争取市场份额,以多渠道经营搞活市场流通,稳定销售网点,激活潜在市场,以多口岸贸易振兴传统产业,搞活外向型经济。利用当时外贸出口政策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千方百计争取口岸公司的计划外自主贸易的需求,组织乡镇茶厂初精制连续加工越红工夫,提供广东等茶叶公司出口,为缓解茶叶产品滞销积压探索新路。在浙江省农业厅的支持下,引进红碎茶加工技术,在四家乡镇茶厂建立生产线定点加工,为大量的夏秋茶青叶资源利用寻找途径,这些经过付出辛勤劳动后而积累的经验,对茶产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型升级,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体现了诸暨在不同时期都具有“产业有特色、工作有气色、成绩很出色”的行业形象。

2011年,全国十大红茶品牌之一的“越红”在市场上重振旗鼓,把诸暨茶叶引入“一带一路”战略开启了新征程;“越红工夫”茶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第七批非遗文化目录;同时创建“越红博物馆”,实现茶产业文化代内和代际之间的知识传递,增强对茶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凸显茶产业非遗文化的教育和科普功能,进一步发挥茶文化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讲好西施茶文化故事

茶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消费量最多的饮料,地球上每天消费量在30亿杯以上,茶是从药用开始,再到食用和饮用,茶日长月久地与世界上各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不同消费习俗,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存在着明显差异。新中国成立后,茶叶前30年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商品率达到95%以上,产区人民根本喝不到好茶,要把最好的茶叶卖给国家,支援外贸出口。改革开放以后,茶的社会属性成为农业结构中的经济作物和商品属性中的大宗商品。新世纪以来,茶叶的消费属性悄悄地从一般的“解渴饮料”向天然的“保健饮料”提升,从单一茶类的消费形式向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模式转变。

财经媒体人吴伯凡说:用户不会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而付钱了,却要成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而付钱。前一个“茶”字是你生活空间当中的一个物件,而后一个“茶”字和周边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段美好的时间,所以茶产品在新一轮消费潮流中不是炫耀品,而是体验品——消费者会愿意为一块点心里增加两朵玫瑰花瓣而付钱,为企业创始人的一念而付钱,为故事付钱,为一切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变得更美好的东西而付钱。所以,挖掘和利用诸暨茶产业的非遗文化,讲好美丽动人的故事,迎合大健康新时代的消费潮流,孕育着茶产品消费巨大的商机。

我以为,做好茶叶产业,首先要对传统加工模式继承和创新。诸暨在500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对茶树上产出的鲜叶资源综合利用,用朴素的生产经验体现在“生在山里,一色相同,泡在杯里,红绿白黄”的不同茶类之中,而且在不同季节灵活运用。在1736年的《浙江通志》中就有:“谓之黄茶,每年八月采焙售于关东口外”的记载。说明利用第三轮鲜叶制作黄茶,茶产品的特点就是原料相同,不同的工艺制成的茶类不同,在靠感官审评质量的年代,先辈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积累了经验。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再搞“同质化”竞争,而应该如科学家沈志勋所说:“创新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天职,你要想一想,能不能用自己的技术解决一个大问题,从而改变人民的生活”的时候了,这也是茶文化宣传和普及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多茶类组合加工技艺的传承,顺应了“个性化消费、选择性需求”的茶样生活,“红茶暖胃、绿茶提神、黄茶祛疾、白茶养生”的饮茶功能性特征,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代表华夏民族阴阳二气调和平衡的哲学,更是充分体现饮茶促进健康的价值所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及传播科学饮茶方法,以不同的产品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在倒逼茶产业供给侧改革中是一种强大动力,在提速茶产业转型升级中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诸暨千年的茶文化遗产,在沿袭中祖祖辈辈用虔诚的敬业精神和艰苦的工匠风格,给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彩而又别具一格的宝贵遗产,为后代开拓了一条“怎样去洞察千变万化的市场、怎样去启迪人们的灵感”的思路,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厚积薄发产业优势,补齐共性短板,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去完成历史使命,担当社会责任。

再则,植根于东白山的诸暨茶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弥新,西施的“尽忠报国”,王冕的“淡泊明志”清晰地体现在茶产品的风格之中。当人们仔细地去体悟诸暨这杯茶的时候,像一部栩栩如生的西施故事,像一口储满诸暨“三贤”灵魂的深井,清而不为、静而不滞、薄而不淡,西施这个名字像一根根血管一样,悄无声息地走进千家万户,串起一个个社会关系。使诸暨茶文化遗产中的精髓、使茶作为一种社交礼仪和健康饮品,引导人们以崇仰日常生活中的美为基础,以“和敬信廉”的中国茶德为标志,倡导人们“修身养性、规范德行、陶冶情操”,从而人人相敬,社会和谐,让西施茶文化的此种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来源:西施眼)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