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迈山古茶林,回归另一种设计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在景迈山古茶林,回归另一种设计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境内。在这片中国版图的“极边之地”,有着世界上年代最久、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

安徽大学学者左靖多年前曾带领团队为景迈山及其范围内多个传统村落进行乡土文化梳理和展陈利用等工作,并邀请了包含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人类学和经济学专家、生态保护工作者、茶文化和茶产业工作者等各行业的几十位专家共同参与。

近日,这一考察成果被集结成书《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巡礼》,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今天选摘部分内容。

云南普洱的景迈山

景迈山古茶林入口

起点:作为“乡土教材”的“今日翁基”展览

在最初的整体构想中,景迈山项目是以文化梳理为基础,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服务当地为目的,从一个村庄延续到整个区域,持续多年的项目。在接到委托之后,我们立即开始对景迈山上的15个村落进行具体的调研和文化梳理,用田野考察的方式对该地区的人文与自然生态、村落布局和居住空间、节庆风俗和日常生活,以及当地的经济生产等进行深入了解。最终我们选择了翁基作为起点,开始了一系列实际的地方营造工作。

翁基民居(屋顶为“一芽两叶”装饰)

翁基是隶属于惠民镇芒景村的一个自然村。作为布朗族世代聚居的村寨之一,翁基当前的人口仍以布朗族为主,共有居民89户、334人。相比于景迈山上因茶叶加工厂、茶叶晒棚等现代建筑的出现而对村寨风貌造成了一定冲击的其他寨子,翁基是将传统村落风貌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布朗族村寨,传统民居比例高达98%。作为“空间生产”的核心内容,我们计划对该寨中的数栋干栏式建筑进行翻新,在保留其原有结构特征并增强其美学特色的同时,将它们改造为能够承担起更多具有当代性功能的公共或半公共空间。

翁基展示点外观,2017年,摄影:刘展辉

我们一共改造了四栋房子,其中一栋被命名为翁基小展馆,作为展示当地文化和习俗的场地,还有一栋作为乡村工作站,另外两栋改造成民宿用来接待访客。团队在传统干栏式建筑的保暖、防水、防鼠、采光、隔音和卫生间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保持并强化富有当地特色的建筑美感的同时,使里面的空间和设备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希望这些探索能为村民在改造他们的房子时提供参考。

改造后的乡村工作站,翁基村,2017年,摄影:张鑫

经过大约一年的工作,2017年10月14日,我们以“今日翁基”为名,在完工后的翁基小展馆展出了第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展览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团队对翁基村民的生活状况和它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以及应邀而来的艺术家们以该地区的人、物和事为主题的创作作品。我们为翁基设计改造的四栋传统布朗族民居,既是展陈的载体,也是展陈的内容。它们将被植入文化展陈、社区教育和生活服务等功能,呈现“老屋新生”的多种可能。

“今日翁基”展览现场,翁基展示点,2017年10月,摄影:张鑫

翁基的展览,是我们对地方性知识的一个通俗的视听再现,是一个“乡土教材式”的展览。它既是一种文化梳理,又服务于乡土教育;既面向外来游客,又以村民为受众。展览通过文字、手绘插图、视频、照片、模型以及实际的建筑和室内设计(通过展馆本身和其他改造过的房子体现),为村民提供新的视角、空间和方式来观看和体验经由外来文化艺术工作人员阐释过的当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休闲活动,进而让村民,尤其是孩子们去了解自己村寨的历史、文化,从而实现教育的功能。对于这个展览,村民们的反馈非常积极,有不少人反复去看。老人看到自己出现在视频里,会羞涩又惊喜地捂着嘴笑。小孩会翻看展册,认里面的房子、用具和植物。还有人会带自己的亲戚朋友来,指着照片说哪个是自己。其他村寨的村民也会跑来看,还问为什么只有翁基有这样的展览,他们村里什么时候会有。村民不只是“看”,还会对内容提出意见。比如山上的安章(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人、宗教仪式活动主持人)和佛爷会一字一句地看我们的展册,讨论里面的傣文翻译。布朗族的文化学者、被称为“更丁”(唯一尊敬的人)的苏国文,之前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学术支持,开展后他细细地看了展览,还说以后要多跟我们讨论。另外有些村民问我们能不能在自己的家里或者厂房里也贴上这样的手绘,放上这样的视频,这样以后有客人问起关于茶和民族文化的东西,就可以直接让他们看这些内容。

村民玉又看展中,翁基展示点,2017年10月,摄影:张鑫

“今日翁基”的另一个潜在受众群体是来访的游客,因而整个展览的内容和展示空间也成为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新内容,作为一个常设的文化展览延续至今。这对培养村民的地方文化自觉和认同感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教授、艺术史学者王美钦曾评价我们在景迈山的工作是“把该地区村民的民生民情、日常社会关系和精神需求,也就是在无数岁月的积累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加以整理、研究、表达和展示,在视觉、具体物理空间和社会心理各层面上加深村民对本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美学等多方面的资源的认知。这种认知的积累自然会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并增强他们的社区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

部分团队成员合影,翁基展示点,2017年10月,摄影:张鑫

生长:城市场域里的“另一种设计”

“今日翁基”之后,我们的驻地工作依然在持续。与我们在其他地方进行的乡村建设项目一样,我们也积极地将有关景迈山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以及团队工作的成果介绍给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城市文化圈,以增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促进艺术参与乡村建设、地方营造的交流和讨论。景迈山项目先后参与了在深圳华·美术馆举办的“另一种设计”展览和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另一种设计”展览于2018年6月30日在深圳华·美术馆开幕,策展人刘庆元和谢安宇基于对设计迥异于常规的思考,从当代设计艺术家工作室、民艺复兴及乡土文化保育、材料研发、人工智能与交互设计等领域选择了13个小组呈现“另一种设计”的设计观念,分为“工作室”“营造术”“实验室”三部分。

“景迈山”项目参展“另一种设计”,深圳华·美术馆,2018年6月,摄影:朱锐

景迈山项目展区是“另一种设计”展览中面积最大、形态最丰富的展区,包含另一种背景、概况、日常、茶林、人与物、建造、作品经济研究与包装设计和拾遗九个单元,以绘本、摄影、视频、图解等视觉形式向城市观众全方位呈现景迈山地区的风物、历史、艺术与乡建成果。“另一种设计”展览可以说是“今日翁基”的升级版,展览保留了关于景迈山的数据、风景和节庆的图表、村落和建筑的图示、百姓日用的形态、茶林生态绘本和室内改造等部分内容,同时也增加了针对城市观众的特别单元。

2019年3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作为国内艺术乡建的三个代表性案例之一,景迈山项目与渠岩的“从许村到青田”和斯勒的“石节子美术馆”共同参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策展人方李莉在前言《连接未来的景迈山》中评价景迈山项目“将艺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启迪当地居民去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价值,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一个值得肯定的模式”。

“景迈山”项目参展“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中华世纪坛,2019年3月,摄影:张鑫

回归:回到景迈,回到村民

2019年10月,伴随着“茶文化景观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的举办,我们在景迈山项目近三年的工作成果得以再次集结,回到景迈山所在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以主题展览的形式再次呈现。2021年年初,为配合申遗要求,针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展陈项目再度启动。在景迈山上,翁基是最具真实性和代表性的布朗族村寨,而糯干老寨则是传统民居比例高达100%、将传统村落风貌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傣族村寨。因此,继“今日翁基”于2017年开幕之后,我们首选在傣族聚居的糯干村策划了山上的第二个常设展“今日糯干”。与“今日翁基”的展览框架基本一致,“今日糯干”依然将视点落在自然村的范畴,给予生活细节以特写,详尽解析了村中的聚落环境、传统民居和信仰空间,并且对建筑遗产的修缮改造过程进行记录,试图从中摸索出一个民族村寨得以完好留存的历史逻辑。

“今日糯干”展览现场,糯干展示点,2021年,摄影:张鑫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展陈放大至行政村的范围,即景迈山遗产申报区涉及的惠民镇下辖的两个行政村——景迈村和芒景村。景迈行政村位于遗产区北部,包括景迈大寨、勐本、芒埂、糯干及班改五个傣族村寨,以及汉族村老酒房、佤族村南座和哈尼族村笼蚌。芒景行政村位于遗产区南部,包括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基、翁洼五个布朗族村寨,以及哈尼族村寨那乃。同年,“景迈村”和“芒景村”展览也如期完成,分别置于我们邀请的studio10和场域建筑改造的景迈村展示厅与芒景村展示厅(以展示厅命名,是为和聚焦自然村的翁基/糯干展示点有所区分)。

“景迈村”展览现场,景迈村展示厅,2021年,摄影:张鑫

“景迈村”和“芒景村”展览选择以“遗产三要素”为起点出发,继而延展至对行政村的地理历史、生态伦理、风俗信仰、节庆仪典、乡土建筑、生活经验、生产技艺等遗产价值,以及分别构成其主要人口的傣族与布朗族的民族文化的考掘和整理。简括来说,山上的四个展览(“今日翁基”“今日糯干”“芒景村”“景迈村”)与山下景迈山展示中心的展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遗产阐释体系。

“景迈村”展览现场,景迈村展示厅,2021年,摄影:翁洼雨林探索

当然,这里所说的遗产是具备活态性的。景迈山之所以能成为一处有机演进的繁衍生息之地,其茶产业的发展不容忽视。为此,我们还在芒景村展示厅特设了一个产品展示的窗口,专门陈列芒景村村民自己的茶产品以及源自景迈山的茶品牌和茶衍生品,也作为我们对村民们支持的感谢与回馈。

“芒景村”展览现场,芒景村展示厅,2021年,摄影:翁洼雨林探索

村民茶产品展示区一角,“芒景村”展览现场,芒景村展示厅,2021年,摄影:张鑫

简而言之,我们希望“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的乡村工作基本路径,能够创造更好的内外部条件,以促进村民对所居地方的公共事务的参与和管理,甚至主导以后的保护与发展方向,为激发新的公共空间、文化和产品的生产提供来自自身的思考和行动。我们认为,寻找一种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的模式,吸引村民参与,最后达成他们对项目的自主运营,是我们进行艺术乡建的最终目的。

数年的驻地工作让我们认识到,景迈山如同一棵古茶树,既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又在当下进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它正在持续生长,包括其作为地方的意义与内涵。

来源:澎湃新W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