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梅:返乡转型“新农人” 潜心打造“茶小镇”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杨青梅:返乡转型“新农人” 潜心打造“茶小镇”

往铁锅中撒入一筐茶青,抓、抖、捻、揉、翻炒……一根根春茶芽在茶农手掌间翻滚,经过提毫、足干之后,一锅新鲜的手工茶便制作完成。近日,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一千茶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里,10余名茶农在忙着炒制鲜茶叶,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茶香,沁人心脾。

杨青梅(右)在教茶农杀青(央广网发 李宇常 摄)

“杀完青以后揉捻,再三炒三揉,要两个小时才能制作好一锅茶,整个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疏忽,不然会影响口感。”一千茶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杨青梅说。这些年来,杨青梅一直潜心研究传统制茶技艺的创新发展,带领合作社成员把小茶叶做成了富民大产业。

近日,在2023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上,杨青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此次获奖是对我和团队把家乡茶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鼓励,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杨青梅说。

钻研制茶技艺 拓宽村民致富路

杨青梅的家乡是兴业县山心镇蓬塘村,该村于2016年成立了一千茶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此前一直在广东工作的她看中了此次机会,决定回村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杨青梅带领团队使之前产品滞销的茶叶之乡,成为了现在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的“茶小镇”。

“离家十多年,我很怀念家乡,看着村里越来越冷清,村里的茶叶产业发展不起来,我心里总不是滋味,想着回来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杨青梅说。

蓬塘村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广西绿茶之乡”的美誉,目前种植面积达2000亩。2016年以前,村里的茶叶因缺少自主品牌和深加工环节,多以出售茶青为主,茶产业始终不能带来理想收益。

杨青梅在茶园采茶(央广网记者 罗兰 摄)

为了解决茶叶附加值低的问题,2016年返乡后,杨青梅多次主动到玉林市茶艺职业培训学校求学,学习到了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审评等技术,极大提高了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加工技术。

杨青梅回到村里后,把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合作社社员和当地村民。在她的指导下,合作社培育出1名技师和11名高级茶叶加工师,帮助一批批茶农成为制茶能手,使得茶农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3千多元增加到2万元左右,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坚守从业初心 创新发展手工茶

为了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杨青梅组建了技术团队,对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的传统制茶工艺进行改造升级,研制出一套适合当地的制作工艺。

“在不改变茶树品种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制作出六种不同的手工茶,让每棵茶树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杨青梅说。

经过工艺的提升,该合作社已经研制出了当地特有的兴业红茶、兴业绿茶、兴业黄茶、兴业白茶等六大手工茶品种,“兴业茶”也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同时,“兴业茶”凭借着清鲜甘醇、汤色清澈的特点走出了广西,走向广东、湖北、四川、北京等市场。手工茶价格达到每斤120元至200元,2022年该合作社销售额达143万元。

杨青梅介绍,手工茶由于制作时间长,不能大批量生产,但她们始终坚持发展手工茶产业。她认为,两个巴掌做出来的茶叶味道,肯定与机械做的不一样,并下定决心将手工茶发展成兴业县一张靓丽的名片。

转型“新农人” 带来产业发展新思路

广式早茶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的表达形式多样。在广东工作的10多年时间里,杨青梅一直接触广东活态的饮茶空间,深知茶叶经济的好前景。

杨青梅(中)和游客一起品茶(央广网记者 罗兰 摄)

近年来,杨青梅积极促进村里茶文旅产业发展,构建休闲观光、生态研学新业态。如今,山心镇蓬塘村已经形成了集茶叶种植、加工、研发和文旅为一体的茶叶产业链,每年通过举办体验采茶、制茶等系列活动,吸引了颇多周边的学校、企业来开展劳动实践、研学等活动。

在扩大茶叶销路方面,杨青梅说:“我当时在广东从事销售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培养了我的互联网思维,回乡之后正好用到了我们的茶叶销售上。”杨青梅表示,合作社正在利用入驻电商平台、短视频、线上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本地特色手工茶,做强兴业茶品牌,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来源:央广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