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茶园的产权算谁的?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西湖龙井茶园的产权算谁的?

小说的情节进入1950年,便风风火火起来,叙事节奏明显加快

对茶行业而言,爬出最低谷了,有了明显上坡的趋势。我在《茶金》系列解读文中讲到过台湾茶行业那时的复苏阶段和原因,与大陆差不多。

二战结束了,欧美的喝茶需求量猛增,而印度斯里兰卡恢复得慢,给了大陆和台湾机会。两者的区别是,大陆销往社会主义国家,台湾销往资本主义国家。两者的内需仍然十分虚弱,因为贫穷

对忘忧茶庄而言,茶事的转暖是极好的喜讯。然而进入5月份,情况突变。街道办事处人员来每户人家摸底。

小说里刻画了一个很生动的角色,叫油墩儿西施,让我想起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油墩儿西施在解放前夕从扬州跑来杭州谋生,颇有几分姿色,很快嫁给了一个蠢蠢的苦力老百姓。她在街角炸油墩子卖,很好吃,大家就称呼她油墩儿西施。

解放军进城后,军队干部人少事多,以及本来就是老百姓翻身当主人的旗帜,就急匆匆地物色合适的人进各个街道办事处工作。油墩儿西施做的油墩子部队的人当然也喜欢吃,再加上她嘴甜脑子活络,就进了一个街道办事处工作了。

油墩儿西施在军队干部面前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品行,逐步开始了谋私利,和打击报复自己看不惯的人。

忘忧茶庄家族被定性为小资产阶级,不是地主恶霸之类的,本来也没啥,随着局势的变化,危机浮现。油墩儿西施进入忘忧茶庄巡视,暗自想好了将来自己要哪个房间。小说里对她的嘴脸描摹得很生动。

在小说收尾处,油墩儿西施平时得罪的人多了,被别人挖出在扬州时的黑历史,于是被惩罚干苦力。这其实是人斗人氛围的一个缩影

一家之主杭嘉和未雨绸缪,深思许久,做出了决定。那时已经开启了土地改革,但并不激烈,主要是把地主恶霸的土地充公后分给农民们。而杭嘉和决定把分散在各山头的茶园全部送给国家。

杭家一大家子人都表示不理解,杭家世世代代以茶为生,茶园送给国家后,杭家人以后吃什么呢?

杭嘉和解释道,茶山卖不了几个钱,还不如做顺水人情送给国家,以免惹祸上身。而杭州刚成立了国营茶场,国家会记得杭家的好,日后杭家的人想找工作,说不定还能进国营茶场干活。听完杭嘉和的一番解释后,大家觉得不无道理,也就不再纠结了。

杭嘉和注意到有同行茶商经常往上海跑,去看制茶机器,于是他开始琢磨能不能通过半机械的手段来做龙井,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让品质稳定,这是制茶的趋势。

其实,被分到茶园的农民,和国营茶场的工作人员,制茶水平过硬的人占少数,这可比种水稻蔬菜难多了。

杭嘉和谋划了一番后,与几个小的茶业主达成共识,建立一个茶叶合作公司,忘忧茶庄是大股东。当时国家百废待兴,需要茶来换外汇,而杭家有技术实力,做出来的龙井可以符合出口的要求,对于这种实业公司国家是支持的。当然,再过些年国家新的政策出台后这种公司还是要完蛋,杭嘉和无法预判。

制茶的厂房就用忘忧茶府的三进院子,采用半机械化方式制茶,而鲜叶则向茶农们收购。这样杭家的房产也就保了下来了,不会被油墩儿西施们染指。

新成立的茶叶公司成立起来了,取名“平生茶叶公司”,意思是和平年代诞生的茶叶公司。这个名字同时也来自苏轼的《定风波》里的一句:“一衰烟雨任平生。”

其实,我们现在整个大陆地区的茶行茶庄,要说是百年以上历史的,名字可以是,但产权早就变动过至少两次了。论制茶家族血缘角度的一直不间断传承的百年以上老资格,台湾还有一些,也不算多。

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湖龙井茶园的所有权格局,基本上是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后形成的。此外,就是开荒,把原来的农田和林地改为茶园,是某些茶农拥有相对较大面积茶园的原因。后来西湖龙井产区实施严格的各种保护措施后,开荒被禁止。

由于生育率曾经暴增,导致西湖龙井的人均拥有茶园面积在当代其实很小,所以,80后90后00后们在杭州市区里工作居多,只有一小部分从事茶叶工作。若想卖茶销量大,或在山上搞民宿、开个小店啥的,终究是少数人能干的事儿。

近些年,西湖龙井有些茶农的子女回家专门搞茶,其实不是好现象,说明外头的谋生更难啊。学会且精通制茶手艺是很辛苦的,基本上仅限于男性。

如果茶农的儿子或女婿不想学制茶的话,那么“父母做茶我卖茶”这种营销模式也走不了几年了。将来的茶园产权会怎么演变,拭目以待。

满觉陇的小网红,原先城里工作的,现在回家卖茶

最后说件事儿,满觉陇著名的网红建筑“汤屋”尘埃落定了。定性违建,收归国有,由村委会负责日常运营

看起来很法制啊,但满觉陇茶园里俯瞰西湖C位的位置为啥有两年前去世的村长的墓地啊,这不也是违建嘛。

五年前,阿宝在C位打卡

在《望江南》里,为了推翻封建遗毒,和建设新中国的需要,把西湖龙井茶山上的所有墓地都铲平了,改为种茶。我们现在爬龙井茶山看到的墓地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的。借龙井茶园的变迁切片可以窥视社会的动向与不安

来源:奕哥说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