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零后学茶札记(一百六十八)闷泡大法,好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捌零后学茶札记(一百六十八)闷泡大法,好

 

   

在泡法上,大杯闷泡对应的是工夫茶泡法。

以工夫茶泡法泡普洱茶,是借了鉴潮汕工夫茶,

也正因为借鉴了工夫茶的泡法和品饮指标论,

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普洱茶品饮指标基础。

虽然大家对目前的品饮指标基础的认识和掌握说法不一,

但也好过之前没有品饮术语的苍白描述阶段。

 

普洱茶或者说以云南茶青制作的绿茶、红茶

在很长一段时间,茶客们都以大杯闷泡的方式来喝茶的。

我想这么一说,大家一定都有相关的画面可以联想。

不管你是90、80、70后,对大杯闷泡的过往都应该会有回忆,

这不是什么特别久远的事情,

反而对于老茶客来说,工夫茶泡法才是新鲜物种。

 

 

大杯闷泡、壶煮,这种看似粗犷的泡法,

对于普洱茶来说,我认为是一个加分的泡法。

我们知道,大杯闷泡和工夫茶泡法的最大的区别有两点:

一、是冲泡节奏;二、是注水量。

这两点决定了闷泡与功夫茶的茶汤,整体风格的不同。

实际上,很多茶油也发现了,盖碗泡着不好喝的茶,

换成大杯闷泡以后,竟然变顺口了,茶汤甜度也起来了,

协调感和润度都有了不少提升。

这是为什么呢?——真正复杂的原理,我也不知道,

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个点,来大致猜测一下这其中的区别。

 

其一是溶出节奏。云南茶青制作的普洱茶,

各类物质含量的比例非常高,

常见的说法,是说茶多酚比例高于其他茶类,

茶多酚本身是一类物质的总称,除了多酚类物质以外,

茶叶中还包含有其他多类物质,你可看做它是一个合辑。

所以,我们喝到的综合口感,

实际上是多类物质溶出后形成的口腔整体感受。

那么不同物质溶出的节奏是一致的么?

我觉得大概率:不是!

我们假设每一种物质的溶出节奏不同,

这会形成什么样的现象呢?

其实,就是我们用盖碗泡茶时常说的:每一泡的变化。

有些物质会提前溶出,或者说高速率溶出,

这样的物质在前面几泡占了口感的主导,比如芳香类物质;

有些稳定溶出的物质可以在其他物质溶出变弱时占主导

比如后半段的茶汤,感觉更甜,

我猜测这是糖类物质溶出相对稳定造成的。

说“逐泡变化“很好听,但是这确实影响了物质全面溶出,

从而影响了形成极为丰富的茶汤口感。

这是其一。

其二是饱和度,就是各类可溶解物质缓慢溶出时,

都有一个饱和度,超过饱和度,就不会继续溶出了。

一般的盖碗120-150ml,这决定了很多物质的溶出上限。

而大杯闷泡,因为其水量大,

所以可溶出的总量会比盖碗或者紫砂壶多。

当然,这两种泡法肯定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区别,

但以上这两点推测出的差异,

足以导致一种茶在两种冲泡方式下的极大不同。

套用一位茶油的总结:

"闷泡之后的普洱茶,依然比绿茶丰富,滋味醇厚,气韵绵长。"

我再补充两点:甜润感突出、协调度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