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久生情是白茶
白茶没有一鸣惊人的香气,拿起放下一直是那淡淡的香和轻轻的甜,不浓烈也不会淡薄。
似乎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白茶从不猛烈讨好人,也不刻意回避人。
不管你爱或者不爱,它就在那里,不卑不亢。当你突然想起时,它仍旧在那里,不冷不热。可是,当你认真去品尝时,你还是会发现它自有的独特香气和滋味,滋润着你的心田。
2019年8月3日下午1点,邀您跟着茶学博士周萍,品评不同年份,不同等级的白茶。
周萍
茶叶点评网创始人、厦门大学生态学博士
九三学社科技委委员
华夏文化促进会茶专委会主任
曾获“福建省妇联巾帼创业导师”称号
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客座教授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导师
讲座内容
一、品鉴迎宾茶:2011年寿眉煮出细滑甜
二、品鉴散茶:2012年雪梨香三级牡丹
三、品鉴高等级:2015年毫香蜜韵牡丹王
四、品鉴年份茶:2003年头春牡丹老白茶
五、反面教材;做旧茶,工艺不纯的茶比对样
六、茶友交流:拿出自家藏品,请老师品鉴交流
七、指月禅茶文化分享会
八、来宾合影留念
[茶百科] 白茶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主要品种分为:首日芽、天山白、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 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 “荼”的注解,用“槚、茗、蔎” 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白茶历史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讲座流程
一、签到入场
二、开场活动介绍
三、周萍主题演讲
四、指月阁禅茶文化分享会
五、来宾合影留念
指月禅茶,周萍与馨琦,和大家共度一盏白茶的时光。让我们听她来讲述这门白茶的干货!共同感受白茶的清雅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