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访黄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正竹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访黄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正竹

2021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动茶产业振兴的意见》。黄山市是安徽省重点产茶区,拥有80万亩茶园、70万茶农。茶产业是黄山市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黄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的振兴发展,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黄山市茶产业,近年来,黄山市开展了绿色防控、发展茶产业联合体、强化品牌塑造等一系列措施。

正值春茶开园采摘,《徽茶》就黄山市茶产业的相关工作情况采访黄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正竹。

◇近年来,黄山市高度重视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现在都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近年来,黄山市茶产业主管部门集成“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技术措施,全力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强推进、三年见成效”的工作安排,2020年在全市39个重点产茶乡镇、239个村和6个企业基地先行先试,推进茶园绿色防控面积40万亩,配送和插放黄板1605万张。经过一年的试点示范,各地对茶园绿色防控基本认同,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归纳起来做了五项工作:一是建立了宣传发动机制。二是建立了培训指导机制。三是建立了监测预警机制。四是建立了保险兜底机制。五是建立了宣传执法机制。

如今,全市各地对茶园绿色防控高度认同,取得了积极成效。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根据农药集中配送数据,全年农药集中配送量下降31%。茶农满意度明显提高。茶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产业效益不断增强。2020年度,全市茶叶产量4万吨,一产产值38.8亿元,茶业全产业链产值150亿元,约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市茶叶出口量5.6万吨、出口额16.1亿元,分别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和九分之一。黄山市着力打造中国名茶之都和全国出口眉茶加工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进一步确立。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茶产业作为黄山市的特色农业产业,在这新的五年,黄山市将如何依托茶产业,发挥黄山市茶产业传统和区域优势,以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按照“集群化统领、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发展思路,重点推进十项工作:

一、推进产业基础再造

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进茶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茶产业良种化、规模化、生态化水平。加强绿色优质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茶园,全面提标改造低产茶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选育,开展黄山及重点名茶产区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建立高标准茶园管理体系,推进茶园管理机械化,实施茶园有机肥替代行动,完善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茶园投入品行政执法。

二、推进全域茶园绿色防控

总结提炼“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防治病虫害模式,加快运用“机械除草+以草治草”等技术模式防控茶园草害,形成一整套茶园绿色植保技术体系,杜绝化学投入品进入茶园。

三、推进茶叶加工升级

以茶叶深加工为重点突破方向,围绕夏秋茶综合利用,加快花草茶、袋泡茶、速溶茶等新式茶饮研发生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四、推进市场主体培育

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扶持,在招大引强与本土培育上两手发力,丰富市场主体的角色定位,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

五、推进营销渠道拓展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打好市场开发的组合拳,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营销融合发展和国际国内双循环。巩固拓展内销市场,积极拓展外销市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谋划建设黄山茶叶大市场和会展中心。

六、推进公共品牌提升

加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公共品牌的管理和保护,推进公共品牌多平台宣传推介。建立“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的公共品牌管控体系。强化公共品牌保护利用,实施“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扩张战略。

七、推进集群平台构筑

推动发展要素集聚和深度融合,推动徽茶产业集群发展,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优势特色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围绕建设徽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与产业园、产业强镇一体化推进,共同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点、线、面”发展格局。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以村级组织为主体,培育壮大一批生产经营性和贸易流通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生产性茶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茶农、龙头企业三方之间的利益链接新机制。

八、推进数字茶业与科技创新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嵌入茶产业发展,提升产学研融合水平,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九、推进茶文旅融合

积极利用茶叶与文化旅游的相通相融特性,着力在城市茶文化氛围营造、徽文化深度发掘和茶旅康养休闲融合上实现突破,不断放大“名茶之都”的核心影响力。

十、推进茶产业联合体共建

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服务联结等茶企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建立农民分享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的利益保障机制。促进产业联接、要素联接、利益联接,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茶产业,今4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动茶产业振兴的意见》,为我省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我省的重点产茶区,黄山市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茶长制。我们在借鉴林长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建立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茶长制和企业茶长制。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紧密型合作关系,推动乡镇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村委会、村委会与种植大户层层签订合同,共同制定茶园绿色防控路径和茶叶收购加工方式,通过建立优质优价、利润返还机制,进一步提高茶农收入,达到全面禁止化学农药进茶园的目标。同时,相关部门对绿色防控效果突出的企业、乡镇、村委会予以奖励,实现“市场认可企业,企业返利茶农,茶农自发参与”的良性循环。制定茶长制考核制度,将其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党委、政府的综合考核体系,强化区县党政“一把手”抓茶叶质量、促品牌提升的主体责任。

二是强化组织保障。各区县把茶产业提升工程放在全局和战略的位置,建立和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责任体系。市各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将省政府相关政策落实纳入区县和市直部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考核评估。

三是优化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市茶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茶产业发展,探索新型资金筹措方式,引导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

四是完善要素保障。紧抓建设用地指标审核权下放契机,建立茶产业发展尤其是产业集群用地保障机制,坚持规划引领,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使用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门用于茶业经营主体进行茶叶初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和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建设用地,大力支持和有效保障茶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附属设施用地。推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开展加工物流集聚区内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土地综合整治,推进空心村改造,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的建设用地优先支持加工物流集聚区用地,改进土地出让金、转让金分配,加工物流集聚区内土地两金收入用于安置补偿和缴税外,最大限度用于加工物流集聚区建设投入。

五是强化人才保障。依托安农大茶叶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人才聚集和研发优势,充分发挥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茶叶科技创新团队的作用,研发推广先进适用、节本高效、绿色环保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实施人才培育工程,积极争取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的支持帮扶,力争在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以茶学专业为龙头、以茶产业链相关专业为基础的“茶产业链专业群”,大力推行业主导师制,开展订单式培育,把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茶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加快培育一批本土用得上、留得住的茶产业专业人才。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黄山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黄山市茶产业传统和区域优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建设中国名茶之都。

立足建设长三角和杭州都市圈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着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将黄山市建成区域茶业学术中心、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出口茶集散中心、有机茶促进中心、茶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

来源:《徽茶》2021年4月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