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茶界:扶贫路上茶香飘,苗族巾帼绽芳华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海南茶界:扶贫路上茶香飘,苗族巾帼绽芳华

她们不事张扬,内心却饱含热情,怀揣着垦三代创业干事的激情,用心用情重振已停摆二十余年的“中瑞茶产业”;她们肩膀看似柔弱,却肩挑手扛,从零起步,硬生生地于荒山之中开拓出1012亩茶园,种下270万株茶苗,将荒山变“金山”;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在基层一线用责任和担当,匠心制作出市场新宠“瑞军潭”系列茶产品,并依托红色旅游产业,走出一条生态优先、茶旅融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她们就是母瑞山农场公司茶叶班组海南农垦母瑞山农场有限公司宝峰茶叶基地“巾帼班”。

不畏辛劳开荒种植昔日荒山今日金山

茶树在母瑞山生长扎根的历史已有将近半个世纪,1983年,中瑞农场(母瑞山农场公司前身)生产的“中瑞绿茶”一度声名鹊起,深受消费者欢迎,并作为出口产品远销海外,有过一段辉煌的产业发展历史。后因市场影响等种种原因,母瑞山茶产业规模一度凋零。

2016年10月,公司决定重新发展茶产业。可要在山多地少、坡陡谷深的母瑞山区开垦出成片的茶园谈何容易,“巾帼班”的姐妹说干就干,公司胶园地刚刚更新倒树,她们就赶去开荒种植。许多更新地距离农场场部7、8公里,全是泥巴路,为了不耽误开荒,王建霞、邓秋燕等人就自学摩托车驾驶技术,每天早早赶到工地。

要种植茶树,培育土壤的含土量是关键,石头和杂草根都必须清理掉,不然会影响到茶叶树的成长发育。同时,种植前要翻2次土,施两次农家肥。因为交通不便,农机上不去,所有的石头搬运、翻土、运肥、挑水等都需要巾帼班用人力解决。

“搬100斤的石头下山,需要多长时间?”“扛两担牛粪上山,要歇多少次脚?”“挑两大桶水爬山,能浇几棵茶苗?”这些问题巾帼班的姐妹们都有答案。“太苦了,想起来都觉得对不住她们,想要流眼泪。”茶叶种植基地负责人邓元坚回忆,在备地整地过程中,100斤以下的山石,都是由班组成员亲自搬拣出来,同时翻地要达到约40公分,才能方便施肥。

茶苗喜水,但荒山上基础设施不完善,最缺的就是水源。为确保茶苗存活率,巾帼班姐妹最关心天气预报,瞧见有雨就赶紧准备种茶苗。风雨中,雨衣外是雨水,里边是汗水。为加快速度,大家顾不上吃饭、上厕所,夜幕降临工作结束时,才发现手臂已经麻木,嘴唇早已冻得发紫。不少人第二天就病倒了,却没有人叫苦叫累。

为抢抓农时,碰到旱天,种苗的活儿也不能停。于是,拖拉机运来水后,全都由巾帼班的姐妹挑水上山浇灌茶苗,最远的距离要走一公里山路。为节约时间,她们全都带饭上山,早出晚归,一心扑在了茶苗基地建设中。没有工棚栖身,她们就树荫下垫上芭蕉叶席地而坐,匆匆扒几口早已冰凉的饭菜,再接着干活,直到夜幕降临。

黄蜂叮、蚂蟥咬、手脚上添些干活时受的伤,那都是常事。王建霞被山藤割破小腿,失血过多,当场就晕了过去,是工友们把她背下山送去医院包扎;邓秋燕骑摩托车上山时滑倒,狠狠摔了一跤,却谁也没说,忍痛干完当天的活,回到家才抱着爱人“柔弱”了一回。

270万株!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巾帼班的姐妹们用四年多的时间,翻山岭,冒风雨,顶烈日,硬是在这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地,用一串串足迹开垦出了1012亩茶园,毛蟹、福鼎大白、英红九号、海南大叶等茶叶品种在这里落地生根。这片已沉睡多年的荒山,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茶苗种下了,更重要的是怎么管好茶、制好茶。巾帼班成员大多数都是初中文化水平,原先对茶叶种植管理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这是王建霞、邓秋燕等巾帼班成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们积极参加茶叶抚管、制茶培训,经常交流经验,闲暇时间还通过书籍、网络,学习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知识。凭着肯学肯干、敢于挑战的执着精神,她们经过长期摸索,逐步掌握了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采茶要双手并用,手指一捏,轻轻一折,将茶青摘下。如果用指甲去掐断叶片,则会影响茶叶的口感。”如今,说起摘茶、制茶,巾帼班成员都有一套心得体会。2019年,第一批500亩茶园开采,当年试采摘共4050公斤茶青,2020年共采摘了2.36万公斤茶青,平均每月采摘2625公斤,有效保障了茶叶加工厂的正常运转。

随着母瑞山茶产业的不断壮大,2017年,母瑞山茶业公司应运而生。作为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建设项目,母瑞山茶产业项目得到了国家、海南省委省政府和海垦控股集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已投资1360万元用于新建茶园、改造厂房、建设全新两条加工生产线等基础设施建设。

这下,巾帼班姐妹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了。为了掌握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全套制茶工艺,王建霞、邓秋燕等人又虚心向海垦茶业集团岭头分公司的制茶师傅请教。她们认真学习,留心观察,渐渐成了制茶班的全能选手:看颜色,就知汤色;凭手感,就可以掌控温度;瞅一眼、闻一下,就知道茶叶的发酵程度,正在逐步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因为制茶工艺的特殊性,王建霞、邓秋燕常常“忙得没有时间概念”,有时候制作好一批茶已是凌晨2点,她们只能迎着星光,驾驶摩托车约走半小时山路才能回到生产队中。

孩子还小,家里的农活也帮不上忙,偶尔还得面对“几个妇女婆,还能做些啥”的戏谑……争口气,不服输,巾帼班成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钻研制茶技术。她们先后参与制作八款“瑞军潭”系列茶产品,目前已进入全国市场销售,被客户评价具有“香入水,水融香”的特点,市场反馈良好,订单不断。

怀揣感恩之心互帮互助助力精准脱贫

母瑞山农场公司系苗族同胞居住区,苗族风俗保存完整。巾帼班成员都是苗族,她们在艰苦的生活和工作中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最质朴的情感,去对待工作,帮助亲朋,善待社会。

建档立卡贫困户马某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家中6口人,生活非常困难。2017年,为帮助马某一家提升生活水平,茶叶种植基地主动招聘马某一家来务工,确保每人每月收入约2000元。同时,农场公司还为其购买猪苗发展养猪业,巾帼班成员在闲暇时帮其割草料喂猪,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在姐妹们和农场公司的关心中,马某一家的生活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又有了奔头。

因为热心,姐妹们还自愿当起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薛某的“技术员”。薛某一家因病致贫,孩子仍在读书。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鼓励薛某拿出4.2亩的承包地种茶,并在抚管过程中,根据每月抚管任务的完成量给予其劳务费。巾帼班成员则义务为其开垦、平整土地,免费提供茶苗,一对一进行技术指导。如今,薛某的茶园已进入采摘期,每年仅茶青收入就有1.6万多元。此外,基地负责人还积极帮其联系了一份路管员的工作,增加其收入渠道。

“离家不远,收入稳定,我很满意。”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来,茶叶种植基地优先雇用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职工群众,共安排40多户困难家庭成员100多人多次到基地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

从“揣着手等、背着手看,到现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如今这些困难家庭通过茶园劳作、发展自营经济、外出务工等多种方式,户均收入均在7-10万元左右,家庭环境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改善。“巾帼班”的姐妹们走近贫困户和困难家庭,用自己的乐观、热情感染了他们,为这些面临崩塌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在海南建设自贸港的大潮中,母瑞山农场公司正以母瑞山红色革命根据地为核心,做足红色文化文章,做大特色产业,打造茶旅融合模式。巾帼班姐妹们也有了自己的新目标:要把茶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游客可以体验式采茶,亲身体验制茶的快乐,喝上鲜美味醇的“瑞军潭”茶。

她们坚信:“在劳动中体验幸福,平凡岗位照样能活出精彩人生。”

来源于:新华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