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核桃坝村“废料”变成了“增收芽”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湄潭核桃坝村“废料”变成了“增收芽”

今年以来,湄潭通过政府搭台、企业积极参与,茶叶出口贸易工作取得新突破。其中,遵义七味茗香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抢抓发展机遇,在品种和品质上下功夫,实现企业增效、茶农增收。

近日,湄江街道核桃坝村的不少村民都在茶园里忙和着修剪茶叶边枝,拿到当地的制茶公司——遵义七味茗香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去售卖,家里有着10亩茶园的苏祥利家就是其中的一户。他告诉记者,像这样的边枝在以前是无人问津的,而现在经过茶叶加厂加工之后,这种“废料”摇身一变,成为了周边群众致富的“增收芽”。

遵义七味茗香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红茶出口的企业,颗粒红茶是该公司与贵州大学茶学院合作研发的一个主打产品,它的原材料不是传统制茶所用的芽尖,而是核桃坝村民正忙着修剪的茶叶边枝。

“在往年,这种边茶都是剪了就扔,在七味茗香茶业公司成立之后,这种茶叶边枝就不再是没用的了,我们修剪下来可以卖给公司,这样的话,在传统茶亩产基础上,能多增加三千元左右的收入。”苏祥利说。

在茶农在茶园忙碌的同时,遵义七味茗香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也在忙着将收来的茶青制成颗粒红茶,为茶叶出口做准备。据了解,遵义七味茗香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今年8月中旬签下了一份出口巴基斯坦、总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的茶叶出口贸易订单,约定在12月底前完成订单交易。第一批数量达100吨,价值1200万元人民币的颗粒红茶,预计10月底运往巴基斯坦。

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韩涛介绍:“我们车间加班加点,抓紧生产。 巴基斯坦对于茶味强调一个‘浓厚’,所以针对他们的需求,我们从‘浓厚’二字上下功夫。首先是原材料把关,进行合理、科学的拼配。然后是制作方式,将传统发酵加以改进,延长发酵时间。第三就是烘烤,采用小火慢烘的方法。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制作,生产出来的茶叶才香味持久、耐泡,能满足‘巴铁’国民的需求。”

近年来,湄潭大力发展茶产业,核桃坝村也逐渐成长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当地出产的高品质茶叶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巨大收益,也成为遵义七味茗香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签订大额出口订单的一大优势。

该公司生产的茶叶不仅出口巴基斯坦,还远销至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等地。10月17日,便有一批量达16吨的红茶发往马来西亚。对此,公司负责人认为,这一切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针对出口企业,县政府已经组建了一个出口专班,进行一对一的培训。比如出口贸易报关这项业务,全部是一对一培训,目的在于让企业能够实现自助进行,直接可以报上去。”遵义七味茗香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喻能红说。

为持续推进茶叶出口贸易,湄潭县在常态化抓好茶叶质量安全的基础上,不仅积极对接综合保税区为企业搭建学习平台,还同步出台优惠政策,建立出口退税周转资金池,加强银企合作,为茶叶企业出口贸易保驾护航。

“因为企业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很大,全靠政府主导,在企业和银行之间协调,让企业能及时获得资金支持,解决了资金压力。另外,以前的出口产品运出去要自行去找货运公司,十分麻烦,但现在可以直接交给综保区,只要有了订单,在对接以后直接就把货送过去,减少了中间环节,快捷了许多。”谈到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喻能红十分感动。(融媒体记者 罗健 仇正腾 冯果)

来源: 微美湄潭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