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现状分析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中国茶产业现状分析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国,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世界唯一六大茶类生产体系完备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多年来,我国茶产业蓬勃发展、日益繁荣,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发展现状

  1.茶叶生产稳定发展。近年来,全国茶园面积保持在4400多万亩,产量260多万吨,生产规模增长已趋于稳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益,茶叶产值也不断增长。据我部农情调度,预计2019年全国干毛茶年产值突破2300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

  2.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是世界上茶叶产品品类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茶叶产品消费升级,产品结构日趋丰富多样。据我部农情调度,2019年绿茶、黑茶、红茶、乌龙茶产量占比分别为67.9%、10.7%、9.2%、10%,白茶、黄茶继续快速增长,产量增幅达40%和110%。除了传统泡饮茶外,茶叶精深加工产品也不断增加。

  3.国内消费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茶叶天然、健康的特点和茶文化推广的影响下,茶叶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我国茶叶内销量不断增加。基于我国特有的茶文化和茶叶消费习惯,超过85%的茶叶产量主要在我国国内消费。在我国的茶叶主要消费地区,茶叶消费量更高,如广东地区,人均茶叶消费量超过了2公斤/年。同时,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用品等衍生品不断涌现。

  4.国际贸易保持稳定。从茶叶出口贸易来看,2009年以来我国茶叶出口量基本稳定在30万吨左右。据国际农产品贸易统计年鉴统计,2018年我国茶叶出口量37.7万吨,出口金额19.1亿美元。从出口茶类结构来看,我国仍然以绿茶出口为主,其他茶类所占比例很低,与其他生产出口国形成了更加互补的贸易关系。从茶叶进口贸易来看,尽管我国是茶叶主产国,但茶叶进口规模却呈现高速发展态势,进口量从2010年的1.35万吨增加到了2018年的3.8万吨,增长1.8倍,同期进口额从0.57亿美元增长到了2亿美元,增长2.5倍。进口产品主要以红茶为主,为茶叶生产国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二、我国茶产业优势区域划分

  1.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优势区域。该区域包括浙江的东部、西部和南部茶区,福建的闽东茶区,江苏的苏南茶区,安徽的皖南、皖西茶区,江西的赣北茶区,湖北的鄂东南茶区和河南豫南茶区。该区域沿海茶区经济较为发达,内陆茶区经济欠发达,人才资源较充沛,沿海茶区劳动力紧张,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茶树种植以灌木型为主,少数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主产绿茶,特别以名茶闻名国内外,如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庐山云雾以及信阳毛尖等。

  2.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优势区域。该区域是我国乌龙茶传统产区,包括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和粤东乌龙茶区。该区总体经济水平较发达,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茶叶花色名称以茶树品种命名,劳力较紧张、生产成本高,但均价亦高。该茶区茶树种植以小乔木型为主,少数为灌木型。大红袍、水仙、铁观音、凤凰单枞均为著名乌龙茶。

  3.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优势区域。该区域包括川西绿茶区,川南优质早茶区,川东北特色茶区,黔中茶区,重庆茶区,陕南茶区,湖北的武陵山、三峡及西北部茶区,湘东北、湘西南茶区。该区域总体经济欠发达,人力资源较丰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茶树种植以灌木型为多,部份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以生产绿茶和边茶为主,鄂西、川东北和陕南的富硒茶是该区的特色茶。该区的名茶有竹叶青、蒙顶甘露、君山银针、采花毛尖、湄江翠片等。

  4.西南红茶和特种茶优势区域。该区域主要由云南的滇西、滇南茶区以及广西的桂西南茶区组成。该区经济欠发达,茶树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尚充足。茶树种植以乔木型为主,部份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主产红茶和特种茶,有名的茶叶有滇红、普洱。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水平较低。一是无性系良种应用比例较低。我国无性系茶树良种比例56.5%,比肯尼亚等世界主要产茶国低30多个百分点。二是生产设施条件较差。我国茶园多分布在丘陵山区,立地条件差,田间道路、排灌沟渠、电力设施等不配套,25年以上老茶园比例占20%左右。三是机械化水平较低。目前名优茶都以人工采摘为主,茶叶采摘、病虫防治等综合机械化率较低。

  2.产品质量不稳。一是用药不规范。一些地方的茶农施用农药不规范,采摘未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造成部分夏秋茶农残超标。二是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率低。受成本高及人工短缺等因素影响,杀虫灯、粘虫色板、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率较低。三是质量监管到位率较低。我国茶叶生产单元规模小而散,产地环境、投入品和产品检测等环节监管难度较大。

  3.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一是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我国60%以上茶叶企业都是初加工企业,50%以上的出口茶产品都是原料型初级产品。二是深加工比例低。虽然近年来茶饮料、茶叶提取物等深加工产业初具规模,但规模小、数量少。据统计,用于精深加工的茶叶比例仅占6%。三是知名品牌不多。目前,我国核准注册的茶叶类商标有4万多个,品牌众多,但普遍实力不强,亟待培育类似“立顿”的国际著名茶叶品牌。

  四、促进茶产业稳定发展的思路措施

  总体思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构建现代茶叶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目标,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国际化的茶叶集团,创响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宏观引导。引导各地茶叶主产区保持茶园面积基本稳定,提高茶叶质量效益,提高茶产业竞争力,提高茶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加力推进科技创新,鼓励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围绕茶产业发展突出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提升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力推进种业创新,强化茶树新品种保护,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新品种引进、选育。以茶树无性系良种苗木为重点,完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提升无性系种苗供给保障能力。加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茶叶产品和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生产设施标准化、栽培技术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在优势区特别是最宜区建立优质茶叶原料基地,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联结机制;加快推进加工装备升级,建设清洁化、自动化、标准化的高标准茶叶加工基地。加强市场建设,通过现代化物流、信息化技术、标准化控制等方式,加快推进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营销模式转变,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组建产业联盟和产销集团,构建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现代市场格局。加强品牌建设,支持地方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区域特色茶叶品牌;通过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大力推广茶叶知名品牌;鼓励大型茶叶集团“走出去”,弘扬茶文化、创响茶品牌、拓展茶市场。

  五、茶产业发展不平衡

  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形成产业化商业化发展。茶行业也是如此,在几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产业化商业化。中国茶产业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就目前形势而言,中国茶产业发展并不平衡。

  一些茶企扩大生产量,增加招商,扩大产品销售范围,年销售额翻倍!也有一些茶企默默耕耘却不见效果,产品市场没有打开!

  茶行业市场不如酒行业市场成熟,而这种不成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越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因素越有开发的潜质。

  很多茶企在面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时不同的看法造就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上游的茶园所在地选址、加工的茶厂、所用的产品工艺等;下游如城市里的终端茶叶店、茶叶市场、茶馆、直营店等,简而言之就是产品、市场、渠道,三个环节的把控与选择。

  有不少茶类生产企业负责人对此抱怨道:

  农产品的流通半径都很难拉长,流通规模很难做大,流通渠道也很难扁平化。茶叶的农产品特性就已经把种植者、生产者、经营者搞得无比痛苦,如果再给茶叶加上文化性,茶叶产品特性就更加复杂。并且因为茶叶的流通规模不大和流通渠道长、链条长、环节多,种种现象表明,茶企想要盈利太难了。

  六、茶行业有何借鉴之法?

  中国茶叶真的就没有办法吗?

  回过头看看当立顿进入中国,小罐茶在茶行业的崛起,给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茶企、茶商纷纷思考茶叶未来的发展之路,开始探索中国茶的商业化运营模式。

  这时我们再来思考两个问题:

  你的产品为什么没有市场?

  你的产品销售渠道有哪些?

  茶叶卖不动简单说有三个因素:

  你的茶消费者知不知道?(传播)

  知道了能不能接受?(产品)

  接受了能不能买得到?(渠道)

  由此可见,产品的宣传推广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只有你的茶被消费者知晓,消费者在买茶时才有可能把你的茶作为备选答案,否则它就一直静静的躺在货架上自我欣赏。从小罐茶不吝重金在央视打广告就可见一斑。当铺天盖地的广告都是小罐茶时,小罐茶的品牌知名度无形中就在消费者心里提高了。

  当然,一个产品的市场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除却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经典借口之外,还有产品形式是否为大众消费者所接受,茶叶包装设计问题,产品宣传推广是否到位、经销商的数量如何、是否给代理经销商做好了培训、经销商的销售渠道是否合适宜等。

  诚然,每一个茶企无不希望推出的每一款茶单品都热销,产品知名度大受好评,代理经销商数量增加,全国各地直营店、品牌代理商、运营商店铺星罗棋布。

  (资料来源:华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