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行业协会公共性问题分析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中国茶行业协会公共性问题分析


编者按:此文作者为2016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她以此文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第三届优秀茶道学位论文奖。作者将学位论文中的部分精彩文字摘编成文,分十次分别推送,以飨读者。


中国茶行业协会公共性问题分析


1、中国茶行业协会的萌芽及发展(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余頔


中国作为世界茶叶的原产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茶叶商品化生产的国家。早在隋唐就出现了茶叶税,茶叶对国家的经济贡献巨大,因此一直受到官方经济政策的左右,茶叶生产者相对弱势,始终不具有话语权,也未形成协会式的自我保护组织。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茶行业协会形成很晚,可以说是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才开始萌芽的。


以上海为例,上海行业协会源于传统的会馆和公所,1843年上海开埠后,部分商品进出口贸易活跃的行业如茶业、丝业等陆续建立起传统行业组织——同业团体。此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业团体等传统行业组织近代工商业同业公会演变[1],1931年成立的上海茶业同业公会是民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行业同业公会之一,其主要职能是为上海行政区域内的茶叶内销及外销贸易提供服务、调解行业内经营纠纷和矛盾、扶助同业。



抗战时期,民国政府于1938年出台了《输出业同业公会法》,鼓励各行业成立输出业会同业公会,增加商品出口以换取外汇收入[2],上海茶输出业同业公会也应运而生。民国时期出现的各类同业公会属于一种新型的行业自我管理组织,这些同业公会大多是市场主体自发组建而成,同业公会的领导人物通常是由会员民主选举产生,同业公会的日常经费也大多来自会员自愿缴纳的会费,承担沟通同业公会和政府之间的中介功能,已经具备现代行业协会的基本特征。


抗战结束、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在各地成立工商联对民国时期的同业公会组织进行整理和改组。新中国建立初期,上海茶叶行业同时存在茶输出业同业公会、茶行商业同业公会、制茶工业同业公会、茶叶商业同业公会等四家同业公会,1950年,工商联将这四家同业公会合并改组为“上海茶叶业同业公会(筹备会)”,它的主要职能为接管茶叶业交易旧市场以及进行行业治理,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发挥着联系政府与私营工商业之间的纽带作用。[3]



[1]葛月凤:《促进上海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研究》,《上海企业》2003年第4期

[2]张国义、朱文波:《进出口业同业公会与近代外贸体制的转型——以上海市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为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3]缪妙:《建国初期上海茶叶业同业公会(筹备会)研究1949-1956》,上海师范大学,2018


注: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