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争芳茶品多 口粮佳选“昌宁绿”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百叶争芳茶品多 口粮佳选“昌宁绿”

昌宁茶叶不仅种植历史久、种植区域广、种植面积大、涉茶人口多,生产的茶叶品类也非常多,可谓百叶争芳、群星璀璨。众多茶叶品类中,烘青绿茶虽然“默默无闻”,却又占据着昌宁茶叶的“半壁江山”。

对许多人而言,烘青绿茶是父亲搪瓷茶缸里的味道,是客人来时玻璃杯里翻滚的茶叶。但对于郁泰茶果有限公司的杨天佩姐弟来说,烘青绿茶是父亲手中传下来的事业和梦想。

每年春茶开始到十月底,郁泰茶果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就很少有安静的时候,生产线一直不知疲倦地转动,把从全县各个茶所收购来的烘青绿茶分筛、精选,然后打包发往全国各地。除自己收购加工销售外,还有许多外地茶商驻扎在公司,收购茶叶在这里进行加工后运往外地销售。

“我们姐弟几个可以说是在烘青绿茶的香气里长大,现在接过了父亲的传承,也想让昌宁绿茶更香。”杨天佩介绍,精加工后的绿茶一部分直接发往外地市场销售,一部分发往广西窨制成茉莉花茶后销售。目前,每年茶叶加工总量2000余吨,其中公司自己收购加工销售的和代加工的各占一半左右,公司自己收购加工销售的产品烘青绿茶占80%以上,代加工的基本都是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因为冲泡简单方便,一直都是许多茶人喜欢的口粮茶。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对茶农和初加工企业却非常重要。不仅昌宁,云南所有茶区基本都是这样。”如杨天佩所说,在外界认知里,普洱茶和滇红几乎代表了云南茶的全貌,说到昌宁茶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野生茶、古树茶、红茶,但烘青绿茶其实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对涉及千家万户的台地茶,烘青绿茶基本都是与红茶各占“半壁江山”,甚至一度时期占据了“统治地位”。

据一些老人讲述,昌宁早就有烘青绿茶,只是当时制作只是一种无奈之举。在制茶全靠老天的年代,总会遇到下雨无法晒干茶叶的时候,于是一些人就用竹篾编制出了烘笼,把揉好的茶叶放在火塘边或专门用柴火余炭烘干,所制成的茶叶与晒青茶相比多了一些香气。但由于加工产量有限且标准不一,在当时很难卖出去,很多只能自己喝,没能成为主流。

真正的昌宁烘青绿茶发展,可见于《云南茶典——闲来妙读云南茶》一书。据该书记载,滇绿与滇红都是始于1938年,当时的“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内地资金和技术,在试制红茶的同时,开始生产炒青、烘青绿茶。1959年,云南生产的烘青绿茶得到上海茶叶公司高度认可,认为其品质优越,风格独特。1964年秋,大叶种改制烘青首先在凤庆、勐海、昌宁、临沧、云县推开,全年共生产烘青绿茶5700担,烘青绿茶定名为“滇绿”。后因与滇红茶争夺原料而受到抑制生产,除了少部分保留基本不进行加工。1985年前后,因红茶出口受阻,加之全面放开茶叶市场,云南才和全国一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红改绿”的名优茶生产历程,虽然之后也遇到多次波折,却始终得以延续。在这个时期,昌宁的绿茶产品和绿茶品牌开始如雨后春笋,尼诺、雪兰、树根地、漭坡等绿茶产品,成为了一代茶人的味蕾记忆。

  

与传统的绿茶相比,包括昌宁烘青绿茶在内的滇绿茶在原料、选料以及成品的条索、汤色、香气、耐泡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昌宁烘青绿茶选用大叶茶为原料,主要以细嫩的一芽二叶为主,经过高温杀青、及时揉捻、快速烘干等工艺处理,控制酶的活动和多酶类的氧化,防止了芽叶发酵,保持了茶叶原色,再经揉捻成形烘干而成。干茶条索肥硕质厚,色泽墨绿油润,白毫显露;内质香高味醇,汤色清晰明亮,滋味鲜醇,汤色绿中泛黄,持久耐泡,回味悠久。

和杨天佩姐弟一样,甘肃人温登峰姐弟也是从父亲手上接过了接力棒,从20多年前跟随父亲到昌宁,到至今已发展有五家分厂的公司,一直生产销售以“云抗10号”为主的绿茶,企业年生产能力500吨。温登峰说:“我们家来昌宁发展,就是看中了这里的绿茶原料。昌宁绿茶特别是云抗10号,干茶条形、色泽好,茶汤通透、清亮,茶气足、口感鲜、回甘好,持久耐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西北市场很受欢迎。”

和温登峰一家主要加工云抗10号不同,上世纪八十年代乘“红改绿”名优茶生产东风兴起的尼诺茶,则以加工老品种茶为主。尼诺公司负责人李岳介绍,尼诺山的茶,无论是公司的基地,还是周边茶农的茶地,大多都是1986年前后实生苗移栽种植的大叶种茶群体种,独特的宜茶气候,传统原料生产,传统与创新结合的加工工艺,成就了独有的品质和口感,不仅有绿茶的鲜爽、甘甜,更有经久耐泡、回味持久的特点,尼诺绿茶始终是许多人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的首选口粮茶。

“按照客户给我们的反馈,老品种、新品种的绿茶各有各的市场。以云抗10号为代表的新品种绿茶,汤色更清绿、口感更鲜甜;老品种茶做出来的绿茶则汤色更浓、口感更厚重、更耐泡。作为茶坯,许多客户都说我们昌宁的老品种绿茶窨花效率最高。就市场情况而言,新品种茶的市场变化较快,老品种茶的市场较稳定,我觉得我们应该新老品种都重视。”对于新品种、老品种的问题,杨天佩这样谈了自己的看法。

“今年的茶叶销售特别是绿茶有一个趋势,就是采购商对茶叶的品质要求提高了,特别是农残方面。这对于整个昌宁茶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一次机遇。”田园镇达仁村做茶叶加工多年的企业负责人左金发说,“我看到更多的是机遇,今年我们昌宁在大规模地开展着茶叶农残控制的行动,只要我们制茶人、种茶人按照要求认真做好农残控制,我们昌宁茶无论是新品种、老品种,古树茶、台地茶,一定能够迎来新的春天。”

“今年的绿茶销售情况总体非常好,特别是一些中低端茶在一度时期可以说是供不应求。这主要得益于国内几家知名饮品企业集中采购,另外与新茶饮的兴起也有关。”杨天佩说,只要发挥优势,顺应市场,严控农残,提升品质,“昌宁绿”一定会成为更多茶人的“口粮”。

来源:昌宁发布 吴再忠 穆尚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