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纳入“国礼清单”的麻栗坡古树茶,现在怎么样了?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被纳入“国礼清单”的麻栗坡古树茶,现在怎么样了?

“以前跟阿妈上山采茶,觉得口渴,阿妈总会采摘一片鲜叶放入我的嘴里。”

“一边走一边咀嚼,苦尽甘来,不仅解渴,还有满满的幸福。”

……

中越边境线上,百年古茶树下,舒缓的语调、甜美的笑声,与银饰叮叮当当的脆响,交织在一起,悠悠回荡在青山绿水间。身着传统瑶族五彩服饰,戴满精巧细致的白银饰品,90后瑶族姑娘邓金仙仿佛从画中走来。


邓金仙身着传统瑶族五彩服饰进行视频直播。张文峰摄

这一刻,她正通过5G网络和社交媒体直播平台,大方娴熟地与全国各地的网友交流互动,分享着孩提时的小确幸。

这一刻,通过她,外面世界找到了诗与远方;而她,也通过网络,努力让家乡的古树茶叶,走出大山。


数千年来,麻栗坡虽然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但居住在此的先民们世代种茶、制茶、贩茶、饮茶。张文峰摄

深秋,嵌入在大山褶皱里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垮土村,绿美整洁,环抱在葱茏深秀之中。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林。这里,42户瑶族人家坐拥2000多亩古茶树,最老的树龄有上千年。很多到访者艳羡不已:“垮土人,有座‘绿色银行’啊!”


垮土村里老人说这片古茶树林有上千年历史,村里统计过,10厘米以上粗的茶树就有8000余棵。张文峰摄

麻栗坡虽然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但居住在此的先民们世代种茶、制茶、贩茶、饮茶,把茶写进了边疆的人间烟火,成为中华民族茶文化叙事的重要一部分。

如今,怎样从这座“绿色银行”里合理取现,是邓金仙和村民念兹在兹的增收梦想,也是她返乡创业的绿色新赛道。

几年前,在上海、浙江等地打工的邓金仙决定回到位于边境线上的家乡。原因质朴,方便照顾奶奶和爸妈。新问题也接踵而来:如何就地就近增加收入?邓金仙没有闲着。


深秋,挂茶树开出白色的茶花,点染茫茫茶林。张文峰摄

从提升古茶树精细化管理,到优化粗加工手艺,再到成为拥有1万多粉丝的视频社交媒体账号的“小字辈”网红,在当选为村小组副组长的邓金仙眼里,要让家乡的好茶卖出个好价钱,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好山好水好茶,卖出好价,这条路得走通!“邓金仙骄傲地说,最近两年在外交部的帮扶下,麻栗坡古树茶纳入了“国礼目录”,赠送给了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的代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出圈的“老山古树茶”,让她的生意也好了不少。

这一片小小的树叶,托举着邓金仙和村民的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梦想,饱含着边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但是,从茶叶到茶业虽仅有一字之别,背后却需要地方在茶产业全链条发展上深耕细作。


日前,麻栗坡老山茶“两厂一街”开业,全产业链推进茶产业做精做强,增强带农联农富农能力。

今年以来,地方党委政府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接连举办了“老山国际春茶节”“幸会麻栗坡遇见老山茶”麻栗坡老山茶“两厂一街”开业等活动,特别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省内外优质企业参与到产品精深加工和终端销售等环节,推动小农户链接大市场、好市场。

如何讲好“老山古树茶”的故事,提升茶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的综合效益,各方都在努力。

麻栗坡金厂乡、猛硐瑶族乡、天保乡、八布乡、大平镇、麻栗镇、董干镇等7个乡镇,分布面积约3万余亩共计约40万株古树茶。张文峰摄

“一山一味”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老山古茶,柔甜于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认为,麻栗坡发展好茶产业有多个稀缺优势——

有稀缺的古茶树资源,全县金厂乡、猛硐瑶族乡、天保乡、八布乡、大平镇、麻栗镇、董干镇等7个乡镇,分布面积3万余亩共计40余万株且保护良好,古茶树资源树龄以200年至500年为多,也有上千年的野生种古茶树,树围100厘米以上的大茶树更是屡见不鲜,树型优美。

有稀缺的茶叶品质,麻栗坡雨雾天气多、有效光照少、自然植被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春季回温缓慢,茶叶萌发较其他地区晚,茶叶中氨基酸等芳香性物质积累较多,芽头肥壮、嫩绿、色泽光亮润泽,香气浓郁,富含蜜韵花香、蔗香、豆香、板栗香、泥土香等多种芳香味。  

麻栗坡县猛硐乡仅茶产业就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图为猛硐乡台地茶园航拍。张文峰摄

不止于此,在何青元看来,不同的风土人情孕育出不同的茶文化,麻栗坡打造独一无二的“老山”品牌,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未来可期。

“趁着景迈山申遗成功的东风,打响自己的古茶树品牌。”从党委政府支持,到专家把脉,在邓金仙眼里,如何让村里的2000多亩古茶树保护有力、开发有序是必须破解的新课题。她说,村里要学习借鉴先进茶区的发展经验,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的模式,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优质古茶树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就地就近就业,兴边、守边、固边。

来源:云南网记者 张文峰 摄影,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