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王飞手把手传艺,山坳上的茶农笑了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非遗"传承人王飞手把手传艺,山坳上的茶农笑了

夏至过后的入伏时令,正是苔茶夏管的最佳时期,石阡县广大苔茶生产企业抢抓时机,规模化组织茶农开展茶园夏管培训,为有效防治病虫害、促进茶树生长修复、提高秋茶下树率下足“绣花功夫”。

盛夏时节热气袭人,70多名茶农正集聚在新华村的会议室,聚精会神地聆听茶园夏管的专题讲座,不时举手提出横在各自心中的疑问,课堂气氛互动频繁,一问一答之间,茶农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生态茶业链接幸福的画卷。


新华村苔茶文化馆一角。

“我们为什么要季节性管茶园,还要提倡科学管理?”茶园夏管培训讲座上,贵州省劳动模范、石阡苔茶非遗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王飞向前来参加培训的茶农抛出了话题。

举手抢答的茶农一个接着一个,生怕没有机会发言。但答案最多的却是“采茶能增收”。说到底,茶叶生产茶区男女老少最上心的“手上活”,时常都能鼓起茶农的“钱袋子”。

“我们认真管过茶园的群众都知道,只要把茶园管好了,那就是‘季季能采茶、天天能创收’。”王飞将苔茶生产与其它传统农业生产作对比,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茶叶生产的价值所在。


石阡县五德镇新华及周边村的茶农开展茶园管护培训。

如何引导广大群众从“业余茶农”向“职业茶农”转变,作为民营企业家和当了多年村干部的王飞来说,一直是他多年来推动产业发展的出发点,也是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

“我们抓季节、抢时令给茶园除草、修枝、施肥、除病虫害,主要目的就是让茶树得到休养生息,延长茶树的衰老周期,提高茶叶的下树率,提高茶园的产值,增加乡亲们的经济收入!”王飞语重心长地向茶农道出了科学管茶的根本。

据了解,苔茶树经过高频率的春采后,茶树的营养物被大量消耗,夏季入伏以后的高温天气,容易致使茶树发生病虫害,在夏季节开展茶园管理,既能为苔茶树生长和修复补足营养,又能提高秋茶的下树率。

培训茶农,首先是要从思想上引导他们转变发展观念,从创收过程的适宜人群、劳动强度、增收频率、全链价值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让茶农感受茶叶生产作为传统农业、绿色产业所带来的经济价值。


苔茶技艺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王飞对茶农开展制茶技艺理论培训。

“特别是春季名优茶生产期间,这支由老人、妇女、未成年人组成的‘生力军’,他们用40天左右的时间,每年都能就近就地创造出1000余万元的财富,这样的业绩是不容小觑的。”王飞道出了每年春茶生产过程中,新华及周边村群众在茶叶生产过程收获的发展红利。

“茶叶真的就是个好产业!”新华村老茶农雷德香内心充满喜悦。“只有采茶不择劳动力强弱,男女老少都能采茶挣钱,同等条件下,其它任何传统农业的经济价值都比不上茶叶。”

“我们培训茶农,就是要让茶农理性认识乡村振兴过程离不开生态茶产业的助力,归根结底就是让经济基础厚实壮大起来。”王飞与石阡苔茶结缘多年,参与建设了深山里的“绿色银行”,见证了茶叶生产助推发展的强劲动能。

“这几天我们上午听理论,下午是现场观摩和动手实践,这种培训对我即将开展的茶园夏管很有帮助。”对于初次前往参加培训的仡来村群众杨永学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露”。


通过培训后的茶农轮翻进行制茶竞技比赛。

只要是涉及种茶、管茶、制茶,王飞都给周边的茶农“亮绿灯”“开后门”“找捷径”……自从王飞创建石阡县夷州贡茶公司建成以来,他成为了石阡苔茶发源地的“主心骨”和“领头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石阡县夷州贡茶公司依托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在“云端新华”顺势打造出“苔茶加工一条街、文化传承一条街、农旅体验一条街、培训基地一条街”,让当地群众由“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绿水青山变成了一沓沓钞票……

据了解,本轮茶园夏管培训为期3天,新华及其周边的长兴、碧兴、仡来、地印、杉木岭、桃子园等村70余户茶农,辐射带动茶农600余户参加培训。

绿色铜仁,从青山绿水间迸发的活力无穷!近年来,石阡县五德镇新华及周边村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云蒸霞蔚的气候条件、独具特点的土壤资源、底蕴深厚的苔茶历史等资源禀赋,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合力擦亮“苔茶发源地”“贵州最美茶乡”特色名片,唱响了“茶叶生产前途无量”主旋律,为生态茶业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

(谭文斌)

来源:微铜仁,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