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海拔最高的茶场——林芝易贡茶场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走进西藏海拔最高的茶场——林芝易贡茶场

初夏的青藏高原,林芝易贡茶场,阳光,绿茶,和谐生长。

记者来的时候,易贡茶场正在进行采茶活动,和传统产茶区相比,这并不是一个古老的茶场,它才经历62个春秋。

1961年,部队在这里建立了易贡农场,开始试种茶叶。1964年,四川雅安蒙顶山的茶籽被带到这里,采用茶籽育苗,成活率高达85%,自此开启了易贡茶时代。1993年,易贡农场因此更名为易贡茶场。

从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出发,沿着318国道与305省道行进161公里,途中会经过世界最大、最深的雅鲁藏布大峡谷,4728米高的色季拉山以及被称为“雪域瑞士”的鲁朗林海,最后抵达世界海拔最高的易贡茶场。

“易贡”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美丽、心满意足的地方”,易贡茶场作为西藏唯一规模化的茶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易贡茶场。杜沣韬摄

翠绿欲滴的万亩茶田连接着蔚蓝天空,连绵不绝的雪山耸入白色云雾,清水潺潺的声音环绕在耳边,茶田里的牛马时不时抬头望向行人。

易贡茶场平均海拔2200米,虽地处青藏高原,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会沿着雅鲁藏布大峡谷进入高原,为这片高原茶田带去丰沛的降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使茶树能够在这里茁壮成长。

茶如阳光般重要

茶文化随着历史变迁,代代相传,时至今日,茶仍然是藏族人民不可或缺的。

安青原是易贡茶场茶叶加工厂长,58岁的他如今退休在家,对茶的喜爱丝毫不减。从小在易贡长大的他,一生都在与茶叶打交道。“喝茶几十年了,生吃糌粑的时候不好下咽,兑着茶水一起咽下去,可口多了。”

对于安青而言,必须每日喝茶,而酥油茶则是开启新一天的动力。


安青泡酥油茶。杜沣韬摄

他从橱柜里拿出砖茶,加水煮开,形成茶汤后滤掉茶叶,接着从冰箱里拿出淡黄色的酥油,将酥油和茶汤一起倒入破壁机内,放入适量的盐,等酥油与茶汤充分融合后,咸香的酥油茶便做好了。

“我们每天都要喝酥油茶,吃早饭的时候都要配一杯。”安青端着他专属的酥油茶杯,带记者走入待客厅里。安青八九岁便开始学习采茶,1995年,他成为茶叶三队的队长,之后又成为加工厂长,为了提高茶叶产量、丰富茶叶加工的种类,安青多次前往浙江、四川学习机械采茶技术和茶叶加工技术。

茶不仅是安青儿时充饥的饮品,更承载着他对易贡这片土地浓烈而真挚的感情。

川茶与西藏的不解之缘

海拔2282米的6号茶田里,有两棵最“年长”的茶树,今年56岁,1967年引入时,仅仅是几十厘米高的茶苗。它们与四川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的“根”在四川雅安市蒙顶山。

除了国家政策的帮扶,还有四川茶叶人才的对口支持。

1983年,刚毕业不久的茶叶技术专家李国林被雅安市农业局派遣西藏,进行宜茶性土壤调查。征得父亲同意后,李国林便开始为前往林芝做准备。听说林芝有蛇,他买好了蛇药,借到了地图,6月便与考察队一同踏上了前往察隅县的道路。

考察队需要考察的内容包括当地的植被、水利资源、茶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茶树生长势、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等内容,而考察途中却充满了挑战。

李国林教授的自传中写道,由于交通不便,野外考察几乎全靠骑马和徒步,遇见大溪流不便通行时,便将行李放入大塑料袋中,朝袋中吹起,扎好结,将袋子扔在水面上,拖在马身后,赤身骑马过河。需要过河但无船无桥时,只能用双手牢牢抓住溜板,大腿与腰上绑好绳索,利用溜板在连接两岸的溜索上滑行过河,稍有不慎便会掉落进河里。

过溜索、走破桥、穿密林,犹如荒野求生般危险,睡草堆、冷水拌糌粑更成为家常便饭。

6月的西藏,紫外线格外强烈,汗水打湿了李国林的衣服,只能一遍遍将衣服脱下来挤干汗水,再重新穿上。他被紫外线晒得脱了两层皮,皮肤变得黝黑,使他与当地人没什么两样。

调查队将《西藏易贡农场宜茶土壤抽查报告》交给西藏自治区政府后,虽然结束了本次考察活动,而李国林与西藏的缘分却不止于此。

茶场迎来新阶段

记者见到桑顿罗布时,他正忙着在新厂房里检查即将投入使用的全自动茶叶加工设备。偌大的厂房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银白色先进设备,有晒青用的萎凋机、揉捻用的揉捻机等。轰隆隆的设备加工声萦绕在耳边,仿佛在向大家诉说茶场未来光明的发展前景。

2020年,易贡茶场在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的帮助下开始筹备建立新厂房,2021年新厂房引入了全自动机器。

新厂房的正式运行,意味着易贡茶场迎来茶叶全自动加工时代,原本需要8个人才能做好的工作,以后只需4个人,甚至更少,降低了一半的人力成本,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桑顿罗布是易贡茶场生产部副部长,他生在易贡,长在易贡,亲眼见证着易贡茶场的发展。


桑顿罗布正在检查新厂房设备。杜沣韬摄

“预计下次采茶时,新厂房就能投入使用了。”桑顿罗布谈起新厂房时,眼里闪着明亮的光,像是向全世界介绍自己引以为傲的宝贝。

作为西藏历史上的首块茶田及唯一成规模的茶田,易贡茶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反而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设备问题是最令人头疼的。

1997年,19岁的桑顿罗布进入茶叶加工厂,开始接触茶叶加工的相关工作。由于加工厂缺乏先进设备,许多工作要依靠人工手动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无论是铲茶、背茶还是推茶车,都要用双手完成。“茶叶堆得比我人都高,特别重,要拿背篓装茶叶背着走,或者把茶叶装进推车里直接推着走。”

直到2010年,易贡茶场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了,已经退休的李国林教授再次出山帮助茶场发展,在外务工的茶农也返乡发展了,茶场的情况慢慢好转起来。


易贡茶场。杜沣韬摄

金黄色的阳光洒落在翠绿茶场里,茶农低头忙着采摘鲜叶,加工厂墙外不断冒着白色水蒸气,工人们正手脚麻利地加工不同品种的茶叶。

对于西藏人民来说,茶已经被“刻入”文化基因当中,四川与西藏的“茶缘”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施文艺 司文雪 杜沣韬

编辑:晓林

来源:四川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